李素说这番话,那也是经过话术精心设计的。一来是向曹操展示自己的胸无城府、好让曹操将来一直觉得他是个直来直去的人。

    另一方面,也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想把“哥就是支持朝廷允许地方官员越境击贼,我目前手头的相关事迹、素材,也能有助于推动这个目的”的人设,在小圈子里慢慢扩散出去。

    曹操知道这一点,或许没什么用,但曹操也有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认识的人脉圈子。

    万一曹操圈子里,还有别的朝廷大佬,如今也在谋划这事儿,然后一拍即合、想把刘备和李素当成马前卒棋子利用呢?(当然李素和刘备肯定不会白白给人当棋子,他们是要各取所需得到好处回报的。)

    多个中介渠道多条路嘛。

    李素的功课果然没有白做。

    一路上,两人青梅煮酒骂朝廷,有一搭没一搭瞎扯淡。

    扯着扯着,曹操忽然冒出一句:“你刚才那种想法,倒是跟朝中某些耆宿老臣颇有暗合之处。”

    李素微微有些期待,表情语气不变地反问:“哦?还请曹公教我。”

    他本想说“愿闻其详”,但愿闻其详就显得太过于淡定了,反而容易漏出破绽——曹操的地位比他高那么多,跟他说点事儿,哪怕是出于尊敬的捧哏,李素也该表现得积极一些对吧?

    双方尊卑有别,可不是谈判专家与歹徒的平等闲聊。

    曹操便爽朗教训道:“我说的是太常卿刘焉。刘君朗可是跟陛下提过一次了,说天下贼情蔓延至此,让各地被动守御根本守不过来,而应该‘废史改牧’,设立州牧之职,给地方更大的主动调兵之权。只是陛下一直忌惮地方失控,迟迟不肯准奏——嗨,这些天下大事,跟尔等小辈说了也不懂。”

    李素谦卑道:“那还真是荣幸,真没想到卑职一时义愤而成的热血浅见,竟然也能跟朝廷重臣暗合。此生若是有幸,真想向太常卿请教其中道理。”

    曹操大笑:“这有何难?回去我给你一道文刺,过几日你自去太常卿府上拜见即可,刘君朗肯不肯折节下交,便不关我事了。”

    李素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