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还湿着,偶尔也会有一滩一滩的积水,路两边相对高一些,也没有积水,走起来就很轻松。杨翠玲就是踩着路两边硬实的地方到地里去的。
刚下过雨,地里的空气湿润润的,清新,清爽,吸一口很是提神。庄稼跟她想的一样,全都湿漉漉的。没有风,全都寂静着,显得庄严肃穆。杨翠玲知道打药是不可能的,可她还是想来看看,看看花被虫子施弄成啥样了。看了看,和她想象的完全不同,根本没有什么异样,才使她稍稍放下心来。
在地里转悠了半天,杨翠玲就回去了。
走到村口时候一群人正围着笊头子听他胡连呢。
正是五黄六月农闲的时候,何况昨晚刚下过雨,那就更没事可做了,因此人们就很闲散。老人们坐在一起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蒲扇,你一句我一句不紧不慢地拉着闲呱儿,说到高兴处哄笑一阵,说到伤心处知道那是无法挽回的,就没了年轻时的冲动,叹口气,算是接受了,因为只能接受,别无他法。自然老人们大多拉呱儿的都是家长里短,偶尔也会回忆回忆年轻时的光景。妇女们也找了背阴处打牌,打毛线衣,或者赶做着新鞋,三个女人一台戏,嘴当然是不会闲着,说东说西,胡扯八连,打情骂俏,闹哄哄的没一刻安静的时候。孩子们就更不安分了,五行八作、五花八门没有什么不敢干的,老实的在家打游戏、看电视,也有打扑克的,活跃一点的到处跑着捉知了、扎蛤蟆、掏鸟窝,更炫乎的就有点惹人生厌了,他们不是看谁家没人偷偷摘几个苹果,就是溜到地里偷几个西瓜、番茄、黄瓜什么的。青壮劳力都出去了,村里就剩下这些人了,被调皮的人们形象地戏称为386199部队。不过,也有漏网的,笊头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笊头子是个光棍,本名赵海山,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致使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就一边高一边低的。虽瘸着腿,笊头子却是个光棍。在当地光棍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当地比较有威望、威信或者比较有势力的人,另一种就是单身汉。前者就不用说了,后者又分为两类,一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尽量避开人场,另一类恰恰相反,一点也不觉得比谁低,更有甚者总是能让人家围着他转,因为他的出现而兴奋不已,笊头子就是后面这种人。
结高粱穗子的那节秫杆在乡下叫秫杆莛子,是整棵高粱最长的一节,这一节最长的有一条胳臂那么长,一般都用来纳锅盖,或者编笊头子。纳锅盖很简单,只要把秫杆莛子一横一竖排严实再拿针线连在一起就行了。编笊头子就不那么简单了,要加上细绳子一起编,最后编出像洗脸盆一样的形状来,在乡下多用来盛馍。笊头子和他赵海山本来没半点关系,可赵海山腿脚不行全补到了嘴上,一张嘴一天到晚没个正经,连得云山雾罩的。连归连,可有一样,笊头子不管咋连都少不了裤裆里的那点事儿。众人笑他下作,他一本正经地说,咋了?这不跟饿了从笊头子里拿馍一样吗?大家一听这么下作的问题居然跟笊头子相提并论了,越发不伦不类了,索性就叫他笊头子了。开始他当然不承认,耐不住大家都这样叫他,他没法只好认了,时间长了不但大家就连他自己都把他的本名忘了。笊头子连的那么下作,妇女们自然是不听的,然而还是有听众,就是一帮闲来无事的男人了,且陶醉其中,只要笊头子在,就会有人怂恿他。笊头子呢?戳火就着,于是场子就起来了。
现在笊头子就被一群人围了怂恿着连一段连一段。笊头子也不客气,连就连,怕谁呀?连在当地是胡说八道的意思,一般人不大喜欢人家这样说自己,笊头子当然也不喜欢,可多了也就不忌讳了。众人一听笊头子自己说自己连,微微地笑起来。笊头子也不介意,跟着抹了一把嘴,颇有气势地问,说吧,想听啥?众人尽管兴致正浓,可真的要自己做主反而没了底,一下子冷了场。笊头子正在兴头上,被人冷了场就有点扫兴,但笊头子就是笊头子,是见过世面的,自然有办法扳回来。他煞有介事地清了清嗓子扫了众人一眼,说,我讲个笑话吧。说有个闺女到她姐家走亲戚,她姐家才得个小孩才一生儿,屙屎尿尿还得大人把。有一天,小孩屙了,她姐把着小孩没法动,就叫狗来舔。从前还很穷,没有纸擦屁股,也舍不得用纸擦,都是叫狗舔的,要不咋说狗改不了吃屎哩。叫了半天狗也没来,就知道够没在家,就叫她妹子到外边找,看狗呆哪儿哩。她妹子出去找了两圈子才找着,可是没好意思叫。你说咋着?她家的狗是母狗,正跟牙狗屁股对屁股恋蛋哩。她妹子没法等,也怕人家看见了,就回去了。她姐见她妹子回来了,想着狗该跟着回来了,就叫狗。她妹子说,狗没回来。她姐问,咋啦?没找着?她妹子说,不是。她姐问,那是咋啦?她妹子不知道该咋说,又不能不说,就在心里想咋说合适。正想着,她姐又催,咋回事啊?她妹子还没想好咋说,叫她姐一催就没法想了,说,我找着了,可是狗……她姐见她说话不利索,想着可能出啥蘑菇点了,不放心了,说,你说啊,狗咋啦?是不是叫人家药死了?她妹子说,不是,好好的。她姐就很奇怪,好好的咋不叫回来啊?她妹子说,没法叫。她姐越听越奇怪,问,不是好好的吗?她妹子说,是,好好的。她姐说,好好的咋没法叫啊?她妹子逼得实在没法,憋了半天才说,那狗,那狗……她姐急了,那狗咋啦?哎呀,你赶紧说啊,急死我了。她妹子见她姐真急了,说,那狗……正忙着哩!笊头子讲着的时候,众人就急了,明明一句话就能说完的事,咋到了笊头子嘴里吞吞吐吐啰啰嗦嗦颠颠倒倒的就是说不完了,正等得不胜其烦,笊头子忽然讲完了。众人没想到说讲完就讲完了,快得有点出乎意外,就觉得很惊奇,再一想她妹子的话,再也把不住了,轰地一下笑翻了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声经久不绝。原来当地人一般性地跟人打招呼会说这么两句话,一句是吃了没?另一句就是忙着哩?现在,忙着哩居然用在这儿了,难怪众人笑得要死。众人越想越觉得她妹子的话说的有意思,小声地重复着,忙着哩,呵呵,忙着哩……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想出谁的洋相就跟她打招呼说,忙着哩。不知道的人还会套用原来的词儿,不忙,不忙。知道的人在旁边听了突然就会笑起来。被打招呼的人就起了疑心,又弄不清楚到底咋回事,模模糊糊知道不是好话,就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打招呼的人就冤得要死,一本正经地说,你啥毬人啊,跟你打个招呼你还撅我?被打招呼的人就有点理屈,惶惶的不知如何是好。后来知道了,就骂,我就说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咋样?狗嘴里只能吐个狗屌。被骂的人就不愿意了,于是热热闹闹的骂起玩儿来。
就在这时,笊头子看到了杨翠玲,正在兴头上碰上个妇女,笊头子的兴致就很高,忙正儿八经地跟杨翠玲打招呼,忙着哩,他婶子。他比杨翠玲大,按当地的叫法也该明确长幼地叫她弟妹,或者含含糊糊地叫她聪明家妈,可笊头子没这样叫,而是很调皮地叫她他婶子,当地也有这样的叫法,这样的叫法是从孩子的角度叫的,他这样叫犹如他是一堆孩子的爹一样,问题是笊头子没有孩子,这就显得很滑稽。众人一见笊头子不但现场发挥还这么风趣,轰地就笑了。杨翠玲不大跟谁说笑话,听见众人笑知道里头有弯弯儿,不明就里不便说什么就没搭腔,只笑了一下。笊头子还不足兴,接着问,想我了没,他婶子?笊头子跟七奶奶一样喜欢跟人开玩笑,杨翠玲也不觉得意外,只是有点不好意思,人家已经跟她说了两句了,她就不能不搭理了,要不也太彬了,本想正经跟他说话的,又一想笊头子啥时候正经过人啊?就骂,你要是俩腿一般长才铁哩。骂着顾自走着。笊头子被骂了短处也不恼,嘿嘿地笑了,说,我俩腿要是一般长你就跑不掉了。杨翠玲一听果真回头看了。笊头子却并没追她,见她回头,众人一起跟着笊头子再次轰笑起来。
一回到家杨翠玲心里又不踏实起来,抓耳挠腮地等了半天,看看晌午了,知道庄稼上的水该晒得差不多了,就在一片人家午饭的炊烟里急急匆匆地下地了。
那时候,杨翠玲是全副武装的,头上戴顶草帽脖子里围条手巾背上背着打花筒子一只手里掂着一瓶1059和一只塑料水桶另一只手擓着一个提篮。正月十五一般人家都会买些烟火放的,其中有一种烟火叫地出溜子,有一搾长,手指那么粗,只要点燃按在屁股上的捻子,地出溜子就会喷着火花箭一样在地上往前冲,那架势很有点置生死于不顾的味道。杨翠玲那时候就像一只点燃了捻子的地出溜子,突突突一溜烟地往南地里钻。提篮里是她的午饭,两个馍,几骨朵淹的咸蒜瓣,还有一瓶矿泉水。馍是自个儿蒸的;咸蒜瓣是自个儿淹的,与前几年的口味不同,她听人说放点糖味道会很好就放了糖,味道果然很好;矿泉水是儿子那次从县城回来喝剩的瓶子装的开水。说起矿泉水她是知道的,也见过街上卖的,也看到过有人喝,看人家喝起来那个得法样儿总以为像健力宝那样好喝,很多时候就想买一瓶尝尝,可是一瓶就得一块五,她犹豫了几次还是没舍得买。那次,见儿子放在桌子上还有小半瓶就悄悄打开喝了一口想尝尝鲜,不料跟井里打上来的水没啥区别,心里想可能儿子喝完还不够又装的井水吧。这样几次,她终于忍不住问儿子,好喝吗?儿子说,不是好喝不好喝,渴了吗,没有比这再便宜的了。她就问,啥味儿啊?儿子就把水递过来,你尝尝。她喝了一口还是井水味儿。儿子笑了,本来就是个水嘛。她这才知道所谓矿泉水其实就是水。杨翠玲就有些心疼,恁值钱啊?赶明儿装了咱井里水咱也拿去卖去,一瓶子一毛就中。儿子听了嘎嘎地笑起来。她莫名其妙,咋啦?太便宜啦?我觉得够贵的了。儿子搂住肚子笑得更厉害了。水不好喝,瓶子还是不赖的,杨翠玲舍不得扔掉就拿来装了水,还觉得挺方便的。
杨翠玲的勤快在王菜园是出了名的,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见了她这个时候还往地里去,只是好心地劝了一句,吃了饭再去吧,这时候多热啊。杨翠玲笑笑,说,不碍事。说着话,脚步却没停,一直朝前走去。
天热是真的,正是五黄六月能不热吗?杨翠玲当然知道热,可她还是要去。她心里急啊,恨不得一步就跨到地里去。事实上,夜里她就睡不着了。
再来到地里已不同于早上了。正是晌午,毒花花的太阳像憋足了劲儿的野牛,把浑身的热量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倾倒下来,一丝风也没有,加上刚下过雨地还湿着,被太阳一晒热气蒸腾,整个空气就像蒸笼一样溽热潮湿,十分难受。这样的天气地里一个人也没有,四下里静悄悄的。急于打药的心情让杨翠玲啥也顾不上,匆匆忙忙就来到了地头。杨翠玲稍稍吐了一口气,拿脖子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和脖子上的汗。她本想找个荫凉的地方歇歇,吃口饭的,又一想四亩地的花够她忙的呢,趁着刚开始还不累赶紧干会儿,一会儿累了一边歇一边吃还来得及,就赶紧把提篮放在另一家的庄稼地里,把打花筒子、1059放在自家地头,掂着塑料桶向地头另一边走去。那里打了一眼井,是为了预防干旱时浇水用的,如果口渴的话也可以打水喝,因为用不着的时候是用水泥预制的盖子盖上的,所以并不脏,而且也很清凉,喝起来解渴也长精神。夜里刚下了一场透雨,井里的水也跟着涨了上来,平常要续下去好几米长的绳子才能打上水来,今天只要一弯腰就能打上一桶水来。
杨翠玲对打药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娴熟得很,两桶水没倒完,打花筒子就满了,再打开药瓶盖子,将刺鼻的药倒进瓶盖里量着,一二三,往打花筒子里倒进满满三瓶盖子药,再合了瓶盖子,把打花筒子的口密封严实,杨翠玲再拿手巾擦了一把汗,背起沉甸甸的打花筒子就进地了。
刚下过雨,地里的空气湿润润的,清新,清爽,吸一口很是提神。庄稼跟她想的一样,全都湿漉漉的。没有风,全都寂静着,显得庄严肃穆。杨翠玲知道打药是不可能的,可她还是想来看看,看看花被虫子施弄成啥样了。看了看,和她想象的完全不同,根本没有什么异样,才使她稍稍放下心来。
在地里转悠了半天,杨翠玲就回去了。
走到村口时候一群人正围着笊头子听他胡连呢。
正是五黄六月农闲的时候,何况昨晚刚下过雨,那就更没事可做了,因此人们就很闲散。老人们坐在一起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蒲扇,你一句我一句不紧不慢地拉着闲呱儿,说到高兴处哄笑一阵,说到伤心处知道那是无法挽回的,就没了年轻时的冲动,叹口气,算是接受了,因为只能接受,别无他法。自然老人们大多拉呱儿的都是家长里短,偶尔也会回忆回忆年轻时的光景。妇女们也找了背阴处打牌,打毛线衣,或者赶做着新鞋,三个女人一台戏,嘴当然是不会闲着,说东说西,胡扯八连,打情骂俏,闹哄哄的没一刻安静的时候。孩子们就更不安分了,五行八作、五花八门没有什么不敢干的,老实的在家打游戏、看电视,也有打扑克的,活跃一点的到处跑着捉知了、扎蛤蟆、掏鸟窝,更炫乎的就有点惹人生厌了,他们不是看谁家没人偷偷摘几个苹果,就是溜到地里偷几个西瓜、番茄、黄瓜什么的。青壮劳力都出去了,村里就剩下这些人了,被调皮的人们形象地戏称为386199部队。不过,也有漏网的,笊头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笊头子是个光棍,本名赵海山,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致使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就一边高一边低的。虽瘸着腿,笊头子却是个光棍。在当地光棍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当地比较有威望、威信或者比较有势力的人,另一种就是单身汉。前者就不用说了,后者又分为两类,一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尽量避开人场,另一类恰恰相反,一点也不觉得比谁低,更有甚者总是能让人家围着他转,因为他的出现而兴奋不已,笊头子就是后面这种人。
结高粱穗子的那节秫杆在乡下叫秫杆莛子,是整棵高粱最长的一节,这一节最长的有一条胳臂那么长,一般都用来纳锅盖,或者编笊头子。纳锅盖很简单,只要把秫杆莛子一横一竖排严实再拿针线连在一起就行了。编笊头子就不那么简单了,要加上细绳子一起编,最后编出像洗脸盆一样的形状来,在乡下多用来盛馍。笊头子和他赵海山本来没半点关系,可赵海山腿脚不行全补到了嘴上,一张嘴一天到晚没个正经,连得云山雾罩的。连归连,可有一样,笊头子不管咋连都少不了裤裆里的那点事儿。众人笑他下作,他一本正经地说,咋了?这不跟饿了从笊头子里拿馍一样吗?大家一听这么下作的问题居然跟笊头子相提并论了,越发不伦不类了,索性就叫他笊头子了。开始他当然不承认,耐不住大家都这样叫他,他没法只好认了,时间长了不但大家就连他自己都把他的本名忘了。笊头子连的那么下作,妇女们自然是不听的,然而还是有听众,就是一帮闲来无事的男人了,且陶醉其中,只要笊头子在,就会有人怂恿他。笊头子呢?戳火就着,于是场子就起来了。
现在笊头子就被一群人围了怂恿着连一段连一段。笊头子也不客气,连就连,怕谁呀?连在当地是胡说八道的意思,一般人不大喜欢人家这样说自己,笊头子当然也不喜欢,可多了也就不忌讳了。众人一听笊头子自己说自己连,微微地笑起来。笊头子也不介意,跟着抹了一把嘴,颇有气势地问,说吧,想听啥?众人尽管兴致正浓,可真的要自己做主反而没了底,一下子冷了场。笊头子正在兴头上,被人冷了场就有点扫兴,但笊头子就是笊头子,是见过世面的,自然有办法扳回来。他煞有介事地清了清嗓子扫了众人一眼,说,我讲个笑话吧。说有个闺女到她姐家走亲戚,她姐家才得个小孩才一生儿,屙屎尿尿还得大人把。有一天,小孩屙了,她姐把着小孩没法动,就叫狗来舔。从前还很穷,没有纸擦屁股,也舍不得用纸擦,都是叫狗舔的,要不咋说狗改不了吃屎哩。叫了半天狗也没来,就知道够没在家,就叫她妹子到外边找,看狗呆哪儿哩。她妹子出去找了两圈子才找着,可是没好意思叫。你说咋着?她家的狗是母狗,正跟牙狗屁股对屁股恋蛋哩。她妹子没法等,也怕人家看见了,就回去了。她姐见她妹子回来了,想着狗该跟着回来了,就叫狗。她妹子说,狗没回来。她姐问,咋啦?没找着?她妹子说,不是。她姐问,那是咋啦?她妹子不知道该咋说,又不能不说,就在心里想咋说合适。正想着,她姐又催,咋回事啊?她妹子还没想好咋说,叫她姐一催就没法想了,说,我找着了,可是狗……她姐见她说话不利索,想着可能出啥蘑菇点了,不放心了,说,你说啊,狗咋啦?是不是叫人家药死了?她妹子说,不是,好好的。她姐就很奇怪,好好的咋不叫回来啊?她妹子说,没法叫。她姐越听越奇怪,问,不是好好的吗?她妹子说,是,好好的。她姐说,好好的咋没法叫啊?她妹子逼得实在没法,憋了半天才说,那狗,那狗……她姐急了,那狗咋啦?哎呀,你赶紧说啊,急死我了。她妹子见她姐真急了,说,那狗……正忙着哩!笊头子讲着的时候,众人就急了,明明一句话就能说完的事,咋到了笊头子嘴里吞吞吐吐啰啰嗦嗦颠颠倒倒的就是说不完了,正等得不胜其烦,笊头子忽然讲完了。众人没想到说讲完就讲完了,快得有点出乎意外,就觉得很惊奇,再一想她妹子的话,再也把不住了,轰地一下笑翻了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声经久不绝。原来当地人一般性地跟人打招呼会说这么两句话,一句是吃了没?另一句就是忙着哩?现在,忙着哩居然用在这儿了,难怪众人笑得要死。众人越想越觉得她妹子的话说的有意思,小声地重复着,忙着哩,呵呵,忙着哩……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想出谁的洋相就跟她打招呼说,忙着哩。不知道的人还会套用原来的词儿,不忙,不忙。知道的人在旁边听了突然就会笑起来。被打招呼的人就起了疑心,又弄不清楚到底咋回事,模模糊糊知道不是好话,就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打招呼的人就冤得要死,一本正经地说,你啥毬人啊,跟你打个招呼你还撅我?被打招呼的人就有点理屈,惶惶的不知如何是好。后来知道了,就骂,我就说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咋样?狗嘴里只能吐个狗屌。被骂的人就不愿意了,于是热热闹闹的骂起玩儿来。
就在这时,笊头子看到了杨翠玲,正在兴头上碰上个妇女,笊头子的兴致就很高,忙正儿八经地跟杨翠玲打招呼,忙着哩,他婶子。他比杨翠玲大,按当地的叫法也该明确长幼地叫她弟妹,或者含含糊糊地叫她聪明家妈,可笊头子没这样叫,而是很调皮地叫她他婶子,当地也有这样的叫法,这样的叫法是从孩子的角度叫的,他这样叫犹如他是一堆孩子的爹一样,问题是笊头子没有孩子,这就显得很滑稽。众人一见笊头子不但现场发挥还这么风趣,轰地就笑了。杨翠玲不大跟谁说笑话,听见众人笑知道里头有弯弯儿,不明就里不便说什么就没搭腔,只笑了一下。笊头子还不足兴,接着问,想我了没,他婶子?笊头子跟七奶奶一样喜欢跟人开玩笑,杨翠玲也不觉得意外,只是有点不好意思,人家已经跟她说了两句了,她就不能不搭理了,要不也太彬了,本想正经跟他说话的,又一想笊头子啥时候正经过人啊?就骂,你要是俩腿一般长才铁哩。骂着顾自走着。笊头子被骂了短处也不恼,嘿嘿地笑了,说,我俩腿要是一般长你就跑不掉了。杨翠玲一听果真回头看了。笊头子却并没追她,见她回头,众人一起跟着笊头子再次轰笑起来。
一回到家杨翠玲心里又不踏实起来,抓耳挠腮地等了半天,看看晌午了,知道庄稼上的水该晒得差不多了,就在一片人家午饭的炊烟里急急匆匆地下地了。
那时候,杨翠玲是全副武装的,头上戴顶草帽脖子里围条手巾背上背着打花筒子一只手里掂着一瓶1059和一只塑料水桶另一只手擓着一个提篮。正月十五一般人家都会买些烟火放的,其中有一种烟火叫地出溜子,有一搾长,手指那么粗,只要点燃按在屁股上的捻子,地出溜子就会喷着火花箭一样在地上往前冲,那架势很有点置生死于不顾的味道。杨翠玲那时候就像一只点燃了捻子的地出溜子,突突突一溜烟地往南地里钻。提篮里是她的午饭,两个馍,几骨朵淹的咸蒜瓣,还有一瓶矿泉水。馍是自个儿蒸的;咸蒜瓣是自个儿淹的,与前几年的口味不同,她听人说放点糖味道会很好就放了糖,味道果然很好;矿泉水是儿子那次从县城回来喝剩的瓶子装的开水。说起矿泉水她是知道的,也见过街上卖的,也看到过有人喝,看人家喝起来那个得法样儿总以为像健力宝那样好喝,很多时候就想买一瓶尝尝,可是一瓶就得一块五,她犹豫了几次还是没舍得买。那次,见儿子放在桌子上还有小半瓶就悄悄打开喝了一口想尝尝鲜,不料跟井里打上来的水没啥区别,心里想可能儿子喝完还不够又装的井水吧。这样几次,她终于忍不住问儿子,好喝吗?儿子说,不是好喝不好喝,渴了吗,没有比这再便宜的了。她就问,啥味儿啊?儿子就把水递过来,你尝尝。她喝了一口还是井水味儿。儿子笑了,本来就是个水嘛。她这才知道所谓矿泉水其实就是水。杨翠玲就有些心疼,恁值钱啊?赶明儿装了咱井里水咱也拿去卖去,一瓶子一毛就中。儿子听了嘎嘎地笑起来。她莫名其妙,咋啦?太便宜啦?我觉得够贵的了。儿子搂住肚子笑得更厉害了。水不好喝,瓶子还是不赖的,杨翠玲舍不得扔掉就拿来装了水,还觉得挺方便的。
杨翠玲的勤快在王菜园是出了名的,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见了她这个时候还往地里去,只是好心地劝了一句,吃了饭再去吧,这时候多热啊。杨翠玲笑笑,说,不碍事。说着话,脚步却没停,一直朝前走去。
天热是真的,正是五黄六月能不热吗?杨翠玲当然知道热,可她还是要去。她心里急啊,恨不得一步就跨到地里去。事实上,夜里她就睡不着了。
再来到地里已不同于早上了。正是晌午,毒花花的太阳像憋足了劲儿的野牛,把浑身的热量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倾倒下来,一丝风也没有,加上刚下过雨地还湿着,被太阳一晒热气蒸腾,整个空气就像蒸笼一样溽热潮湿,十分难受。这样的天气地里一个人也没有,四下里静悄悄的。急于打药的心情让杨翠玲啥也顾不上,匆匆忙忙就来到了地头。杨翠玲稍稍吐了一口气,拿脖子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和脖子上的汗。她本想找个荫凉的地方歇歇,吃口饭的,又一想四亩地的花够她忙的呢,趁着刚开始还不累赶紧干会儿,一会儿累了一边歇一边吃还来得及,就赶紧把提篮放在另一家的庄稼地里,把打花筒子、1059放在自家地头,掂着塑料桶向地头另一边走去。那里打了一眼井,是为了预防干旱时浇水用的,如果口渴的话也可以打水喝,因为用不着的时候是用水泥预制的盖子盖上的,所以并不脏,而且也很清凉,喝起来解渴也长精神。夜里刚下了一场透雨,井里的水也跟着涨了上来,平常要续下去好几米长的绳子才能打上水来,今天只要一弯腰就能打上一桶水来。
杨翠玲对打药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娴熟得很,两桶水没倒完,打花筒子就满了,再打开药瓶盖子,将刺鼻的药倒进瓶盖里量着,一二三,往打花筒子里倒进满满三瓶盖子药,再合了瓶盖子,把打花筒子的口密封严实,杨翠玲再拿手巾擦了一把汗,背起沉甸甸的打花筒子就进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