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大人重政绩,看重民生,自然厌恶商人哄抬价钱。

    汪侍郎补话:“黄夫人,哄抬价钱可不是仁义之举。”

    黄小萃如实言道:“回大人,料子是民妇收的,但民妇的本钱只有几万两,买不完麓阳的料子,而且民妇买进料子是年前的事,商人若见料子好卖,会尽力补货,价钱一时虚高是有的,但不会持续数月,倘若价钱至今高涨,应当有别的原因,否则区区几万两就能让料子涨价,布商们借着这个法子,岂不是能大发横财?”

    “那你将料子卖给北安商人,又是怎么卖的?”

    黄小萃早已让佩佩备好账本,她将账本呈给汪侍郎,“大人,朝廷有朝廷的规矩,纵然开了互市,各种货物也都限了底价,民妇是守着规矩卖的,该交的税钱也一分不少地交了,江大人那儿都有记录可查。”

    江渊也道:“侍郎大人,李夫人她最守规矩,没有低价倾销。”

    汪侍郎看过账目便放下了,端起茶盏饮茶。

    黄小萃小声吩咐了佩佩两句,佩佩捧着账本出去,另换了一本册子来。

    黄小萃又呈上这一本,想来比起账目,侍郎大人对这些更感兴趣。

    “侍郎大人,仁锦坊得益于两国通商,民妇感激圣上,也感激诸位大人和荫州百姓,先前民妇与江大人商量好了,会在城中开设几处私塾,无偿供荫州的孩子读书。”她又客气道,“既然大人来了,民妇斗胆,想请大人为几间私塾题字。”

    “是吗?”汪侍郎脸色缓和了些,接过册子看了看,上面写着私塾的选址,能招多少学生,先生又定的谁……十分详尽。

    汪侍郎看完,满意地点了头,“达则兼济天下,黄夫人有心了!”

    黄小萃又言:“另外民妇会挑手艺好的工女教城中妇人学纺纱、织布,让她们靠着手艺养家糊口,假以时日,荫州未必不能成下一个麓阳。”

    汪侍郎更是欣慰:“天下若能多几个像黄夫人一样的商人,圣上何愁百姓不富足。”

    黄小萃道:“大人当初以身作则,回乡探亲也牵挂着流民,让民妇印象深刻,民妇自当以大人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