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刚刚有点规模的御营兵马,更是新宋朝廷稳定统治的关键。

    若是轻易消耗在战争中,朝廷将再次失去对地方的掌控,甚至彻底沦为摆设。

    考虑到这些现实困难,黄潜善等大臣建议赵构主动放弃江陵,将行在转移至长江以南,尽力避免与同军拼消耗。

    而后,利用长江以南水网纵横,很多地区不利于同军骑兵和炮兵大规模展开的地形特点,与其慢慢周旋。

    待熬过了大同的这一波攻击,朝廷再聚集力量反攻江北。

    客观上讲,黄潜善等人的建议比较符合新宋政权的现实,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放弃江北的主张却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强烈反对。

    上个月,宰相汪伯彦护送宣和太后前往潭州,就有不少大臣弹劾汪伯彦、黄潜善等奸臣贪生怕死,蒙蔽圣听,枉为宰执。

    好在赵构驱逐李纲、斩首陈东等人的威慑力还在,倒是没人张口就喊打喊杀。

    但反对南渡,要求皇帝坚守江北与大同拼正面的态度却是极为坚决。

    聪明人一切违背常理的言行背后,肯定有利益关联。

    这些大臣之所以知道江陵很难守住,仍要坚决反对朝廷南渡,乃是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就是江北之人,或者在江北有自己的利益。

    朝廷只要还守着江陵,就有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的希望。

    可一旦南渡,新宋将彻底沦为割据政权,再难恢复雄心。

    赵构能当上皇帝重建大宋,只是因为其人能勉强凝聚所有既得利益者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