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按照常理来说,这一次的会面很怪异。

      陈群相信不管是斐潜还是鲁肃,都明白这一次会面是为了解决荆州的问题,但是就像是大多数的谈判一样,直接出价讨价还价的,是在市坊之中的下里巴人才干的事情。陈群以为应该是更文雅,更隐晦的表述,并且做出相应的妥协,最终达成一致,但是完全没有想到最终只是带回了两块玉石,不,是一块玉石,一块玉印。

      这个时候陈群才发现,他竟然没有去看一下玉印雕刻的具体字样是什么,连忙取过,然后翻转过来,但是细长扭曲的篆体,并且还是反刻的,使得陈群并不能立刻知晓到底刻的是什么,只是认出了第一个字,『文,文什么……』

      毕竟陈群也不擅长雕刻,平常也很少接触反刻的篆体,因此陈群只能是再次起身,在玉印之上沾了些墨,然后印在了纸上……

      『文以明道?』

      陈群看着拓印出来的字迹沉吟着,几乎是下一刻,就联想到,那么鲁肃的那一方的玉印是什么?是『敬以直内』?还是『敬以知微』?

      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啊……

      要不要去问……算了,陈群立刻断绝了这个念头,因为他也一样,如果鲁肃会想要知道陈群的玉印上刻的是什么,陈群也肯定不会说的。

      那么,只能是猜测了。

      这,有点意思。

      陈群微微笑了起来,这才像是骠骑么……

      文以明道,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已露端倪。而荀子么,以身具备天道自然和帝王之术,正好又符合于当下的局面。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在汉代,一直都是一个很大,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孔子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而在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相互贯通,获得存在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但是荀子走出了和孔子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的道路。荀子虽然也讲『天命、天道』,但是荀子更讲究的是『天道自然』和『制天命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