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乐府版《水浒传》的艺术价值

    ——以乐府版和其它版本的比较为中心

    曲阜师范学堂,孔祥云

    自从容与堂本被重新“发现”以来,学界和民间对此多有议论。笔者在对比两个版本的异同后,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试与读者分享。

    一、《水浒传》的源流和版本

    比较公认的是,《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创作的,整合了民间流传的各种梁山故事,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章回小说。

    在《水浒传》成书之后,施耐庵的弟子、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它进行了润色和编次,这就是最初版本的《水浒传》。

    不过因为国初市井文学尚不繁盛,这个原本流传并不广,现在还没发现。目前所能看到的,都不是施耐庵的原本。

    现存最早、最完善的版本,是热心刊刻通俗文艺作品的第六代武定侯郭勋印制的,人称“郭武定本”。

    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古籍整理本,以前的本子只分卷、不分回,郭氏开始分回。并且削去了话本中常见的致语、妖异语等奇文,将《水浒传》从“话本”进化成为“文本”,成为文学小说。

    这个版本还有一个著名的改进,那就是“移置阎婆事”,把宋江纳阎婆惜放在刘唐送书前面,使故事更有条理。

    这个改动也被一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等版本沿用,是一个显著特征。

    一百回的容与堂本没有这个改动,从这来看,它并非从郭武定本而来。

    但它是不是源自比郭武定本更早的版本呢?笔者认为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