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文思院的匠官虽是杂流,却也属于官员。”
“按照磨勘法,非进士出身官员六年一迁。”
“这些人担任九品官员已久,当按磨勘法升迁。”
听到皇帝这么说,群臣险些要崩溃。
三千多九品匠官,都按磨勘法升迁,对于总数不过万的文官来说,是多大的冲击。
袁可立先前就担心低品级官员太多,按磨勘法升迁会对官场带来很大变化,所以不愿意在城区衙署设置八九品官员。
如今皇帝连文思院匠官都要按磨勘法升迁,这让他更是无法接受,说道:
“这些匠官如何安置,还请陛下决断。”
主动请皇帝决定此事,不要再漫天要价。
三千多名匠官都按磨勘法升迁,光是俸禄就要多出几十万石。正在为九边欠饷发愁的皇帝,不可能真想这样做。
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不过是漫天要价罢了。
袁可立看出了这一点,知道皇帝不达目的不罢休,把这件事的决定权,直接交给了皇帝。
群臣这时候也纷纷想明白了,有的继续请求皇帝裁撤文思院官员,按他们的想法做一位明君。有的则是和袁可立一样,请求皇帝决断。
因为磨勘法已经被大臣廷议通过,不可能轻易改变。如果皇帝真的把匠官定为杂流出身官员,按磨勘法迁转,他们没有阻止的理由。那样文官就会面临三千匠官的竞争,少去很多官位。
可以说,朱由检是通过漫天要价,无中生有地创造条件和群臣做交换。
“按照磨勘法,非进士出身官员六年一迁。”
“这些人担任九品官员已久,当按磨勘法升迁。”
听到皇帝这么说,群臣险些要崩溃。
三千多九品匠官,都按磨勘法升迁,对于总数不过万的文官来说,是多大的冲击。
袁可立先前就担心低品级官员太多,按磨勘法升迁会对官场带来很大变化,所以不愿意在城区衙署设置八九品官员。
如今皇帝连文思院匠官都要按磨勘法升迁,这让他更是无法接受,说道:
“这些匠官如何安置,还请陛下决断。”
主动请皇帝决定此事,不要再漫天要价。
三千多名匠官都按磨勘法升迁,光是俸禄就要多出几十万石。正在为九边欠饷发愁的皇帝,不可能真想这样做。
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不过是漫天要价罢了。
袁可立看出了这一点,知道皇帝不达目的不罢休,把这件事的决定权,直接交给了皇帝。
群臣这时候也纷纷想明白了,有的继续请求皇帝裁撤文思院官员,按他们的想法做一位明君。有的则是和袁可立一样,请求皇帝决断。
因为磨勘法已经被大臣廷议通过,不可能轻易改变。如果皇帝真的把匠官定为杂流出身官员,按磨勘法迁转,他们没有阻止的理由。那样文官就会面临三千匠官的竞争,少去很多官位。
可以说,朱由检是通过漫天要价,无中生有地创造条件和群臣做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