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朝堂上必然会因为中旨的事情,产生各种争端。”

    “钱兄也不愿朝堂上一直争论这件事,或者让陛下再用一个魏忠贤吧?”

    心中本来还有不满,怪袁可立放任皇帝扩充权力。听到“魏忠贤”三个字,钱谦益却顿时心中一跳,理解了袁可立推动戒严法的原因。

    若不用戒严法换取皇帝承诺,给皇帝在境外大展拳脚的机会,皇帝就可能把精力放在内部,和朝堂上的臣子展开争论。

    一旦他觉得不顺心,可能就会像天启皇帝那样,任用一个魏忠贤。那对文官来说,是更糟糕的事情。

    所以,立场不那么坚定、善于明哲保身的钱谦益,已经打算从这件事脱身,没有对戒严法的事情,再提出来异议。

    不过,他反对皇帝用中旨的事情,已经传了出去。为了维持在士林的名声,钱谦益回去之后思前想后,写了一封奏疏,探讨招安郑芝龙的事情,到底是属于境外还是境内。

    这份奏疏的内容,一点都不激烈。但是钱谦益没想到的是,他的奏疏上去后,像是传递了一个信号。很多对皇帝年前做法不满的官员,都开始随着上疏。

    最初还只是反对戒严法,然后又扩展到其它办法,磨勘法、廷推法,甚至九寺调整、锦衣卫改制、海军衙门设立,都有人提出意见。

    甚至在明法科和明算科的事情上,都有人提出异议。

    可以说,这是新进入朝堂的官员,对皇帝年前决定的质疑。在一些官员的推动下,想要推翻决议。

    钱谦益的奏疏,就是一个引子,把这些人都引了出来。

    而且因为钱谦益在东林党和士林中的威望,得到很多支持。

    这个现象,让钱谦益吃了一惊,没想到自己有这么大号召力。

    温体仁却心思转动,从中看到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