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不是张居正那样大权在握的首辅,权力完全是依附魏忠贤而来,如今魏忠贤倒了之后,朝野中还有谁听他的?

    皇帝想让他力推磨勘法,那是选错了人!

    朱由检确实有让黄立极力推磨勘法的想法,却也不完全指望他。之所以留下黄立极,纯粹是他觉得这个人比较有眼色。

    自己要批的奏疏,黄立极等大学士从来没有异议。自己不愿意批复的,他们也能拟出票旨。

    所以他决定把四个人先留下来,免得换了人可能会出问题。

    他心里觉得这样的内阁也不错,算是比较顺手的秘书机构。

    不打算让大明再出个张居正,几乎成为礼绝百僚的宰相。

    对张居正的能力比较推崇,朱由检也希望有个救时宰相。

    但是如今的朝野上下,明显没有那样的人物。历史上崇祯朝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最有名的是温体仁、周延儒两个奸相。这两人在治国上也没显出什么能力,天赋全点在政治斗争上。

    考虑到内阁大学士是从翰林院词臣而来,初衷就是帮助皇帝拟旨意,几乎没有地方主政经验,朱由检对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张居正那样能力超群的才是异数,多数大学士治国能力并不强。

    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这样的内阁显然承担不起重任。再加上内阁的权力太大,几乎威胁到皇权。朱由检决定把内阁职权弱化,抬高九卿地位。把九卿当成分管一摊的副总理,用常参会议加强他们的决策权。内阁不说完全被撇在一边,存在感却也不强。

    这种情况下,如果内阁大学士太强势,反而会和朱由检产生冲突。黄立极这四个人有依附阉党的原罪,反而更适合留下来。

    一旦他们违逆朱由检的意思,直接放开保护任人弹劾就是了。到时候只要他们还要脸,就只能自己辞职——

    使功不如使过,可谓至理名言!

    这种想法,朱由检没有明说,朝野中却有人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