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制度,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无所谓,但是对注重祖宗的人来说,拼命也要得到。

    还有像王体乾这样的宦官,他们没有后代。如果死后能够进入宗庙,那些获得爵位的人,事实上就是他们的后嗣。这对他们的吸引力,自然可谓极大。

    不过,宗庙说到底还是虚名,朱由检接下来推出的,自然就是实利:

    “《礼记·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礼》曰: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海外之地广袤,朕就取《周礼》的数字,子爵封二百里。”

    “这个里不是现在的里,而是子午圈的八万分之一,和大明现在的里差不多,但是长度更固定。”

    大明的尺有多种,有的比后世长一点、有的比后世短一点。一里也不是一百五十丈,而是三百六十步、一千八百尺,大约相当于后世五六百米。

    为了避免产生争议,朱由检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记起来子午圈和赤道周长差不多,都在八万里左右。用后世的里确定领地大小,方便以后在地图上用经纬线划分领地。

    王体乾却没有在意这点,他这时已经完全吓住了。

    因为他终于认识到,皇帝不是在封单纯的爵位,而是在封诸侯——

    还是那种有领地、有子民,能够被称为封君的诸侯。

    这让他完全明白,皇帝为何允许建立宗庙:

    诸侯五庙,就是真正的诸侯五庙。

    海外世官改为爵位,其实在封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