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凤纳闷道:“文武学院和军方改革是何意思?”

    李承乾淡然道:“很简单,把退休的老臣子们请去学院负责教导文武,为大唐增加储备人才,将来西域和塞外都少不了人才物资的投入。至于军方改革,儿臣对现下的府兵制度并不满意,扩增常备军施行职业化军队。”

    二凤一语中的指出要害:“可你想过没有?这些,可都是需要巨大投入和高额维持费用的。以眼下的大唐国力,想要维持这些政策,怕是不现实。”

    郑丽婉淡然道:“依我看,还是需要把长安、咸阳、洛阳的市场产业对接提上日程,实在不行只能扩大经济圈,以长安为中心控制整个经济圈来扩大收益。”

    李承乾看向郑丽婉:“那样的话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保守都需要五年左右。”

    郑丽婉:“循序渐进、齐头并进就是了,发展经济总要遵循自然规律。哪怕从别人那里抢积累,也需要时间消化并转化为持续的效益。”

    李承乾沉默不语,皱着眉头在那里思索。很明显,李承乾嫌弃速度太慢了,李承乾是最缺时间的人,他二十一岁了,历朝历代都可以说他是少年天子,可对于李承乾这个人本身来说,二十一岁真的是步入晚年了。九年后,李承乾三十岁,说不准哪一天李承乾就突然嘎掉了。

    郑丽婉继续劝诫道:“本宫倒是有一个想法,但你估计不会乐意。”

    李承乾看向郑丽婉,一脸洗耳恭听。

    “先把文武学院弄起来,科举的事情先放着。科举这东西,用好了还好说,用不好容易把这些年民间的积累给挥霍一空。咸阳的印刷工坊虽然持续营业,但书籍传播出去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缺少利用书籍的人。天下读书人才多少?能用那些书的人才多少?而且,科举这事情最好的安排是集中在长安眼皮子底下实施,天下十道远方学子赶来也是一桩麻烦事。”

    李承乾点头,思索片刻道:“那就按照丽婉你说的先扩大经济圈,再设立文武学院培养人才,逐步推进经济和教育的齐头并进。”

    郑丽婉:“对关内道辖区减免赋税,改为春秋纳税,逐步替换掉其余地区的租庸调制,借此机会再增加铸币收入,刺激其余地区的市场。扩大商会成员,着重对南方商贾下手,以此作为保底措施,避免经济过热。”

    李承乾:“你的意思是...农业产出和市场挂钩?”

    郑丽婉点头:“嗯,土豆已经在我国十道推广开来了,与其让各地土豆积累烂在各地粮仓,不如拿出来作为刺激全国市场经济的支柱货物。何况,咱们华夏大地历朝历代,皆以农业经济为根基不是吗?要论农业底子,咱们华夏大地说第二,谁敢称第一?”

    郑丽婉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把产量丰盈的土豆,调度起来,作为硬通货流通全国各地,维稳全国平均粮价,而流通期间的商贸就会产生商贸交易,这方面也是巨额且可观的收入。随着市场的活跃以及交易的频繁,产值剧增就需要大量的货币投入市场,伴随市场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