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杭州府的杨菀之是没有时间去为何瑶悲伤的。一整个七月,除了休沐的日子,柳梓唐只见过杨菀之两次,她几乎成了住在江上的人儿。从前在绵州时看一眼江水都会怕的人,如今也成了凫水的好手,日日在风浪里来去,面对这大江已经失去了恐惧。

    如今冬官署是一帆风顺,柳梓唐倒是坐在地官署抓耳挠腮了起来。原因无它:治水的消耗太大了。尽管这九个月来柳梓唐费尽心思为捍海塘筹款,杭州的这些商会也颇讲义气,为了自己的家乡慷慨解囊。又有商人琢磨出了延长杨梅鲜果保质期的方法,杭州的杨梅如今在两都一果难求,带来的税收流水一般进了地官署的银库,又流水一般送到冬官署,然后变成海塘的开支。

    窦涟安慰柳梓唐说,这些治水的开支是一时的,但杨梅可以一直卖,已经疏通的商路只要有利可图,这些商人未来也会一直维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裨益。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柳梓唐现在又想念杨菀之,又害怕看见杨菀之出现在地官署门口——她是个冷情的,嘴上从不说思念,无事不登三宝殿,一从盐官回来定然是营造上没钱了。

    只是远水止不了近渴。治水的开支远比柳梓唐和窦涟预想的都要大,柳梓唐手下的官吏们也为此头疼不已。他们为了能更快地筹到钱,整日都在想方设法地出方案,去找商户“化缘”。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有些商户现在见到他们就挎着脸,他们也无奈。

    窦涟对手下的官员很严格,他们也不可能白要这些商户的赞助资金,还是要想方设法地弥补交换。说白了就是和这些商人一样去谈判。但他们也清楚“卖地”不是长久之计,赚到一笔启动资金以后窦涟就喊停了。如今的杭州府就是在饮鸩止渴。

    “唉,你说这窦大人,为什么就这么执着于修海堤呢?”一个小官吏带着疲倦抱怨道。

    “可能是为了新官上任三把火吧!”

    “那也不能这么说,窦大人说了,这海堤修好了杭州才能好。”接话的这个小吏祖籍就是盐官,他可太清楚这钱江潮的威力了,“早一日修好,百姓也能早一日享福不是?”

    “可是这有备才无患,如今咱们实在是够呛负担这海塘的开支,柳大人带着咱想了多少办法,不还是杯水车薪?”

    “哎,要我看啊,这么折腾,最后也就是给那两位做政绩呢!”小吏甲忽然压低声音道。

    “何出此言?”

    “你傻呀!”小吏乙接过话头,“冬官署那个杨大人的背景,你是一点都不知道?那位可是当今圣人的养姐!咱们柳大人攀着这棵大树,可不就是攀上了圣人?他们在杭州这么一折腾,往后在履历上有这么一笔,日后回京可不是平步青云了?”

    “这是你那个在洛阳做官的舅舅同你讲的?那杨大人看着像是个寒门,每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没想到还有这么恐怖的背景!”

    “那当然!我舅舅可是知道不少两都的密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