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是退一步呢?!

    干脆别唱高调了,踏踏实实把国医馆办成升级版“边氏诊所”,觉着诊费还能承受,你就踏踏实实进来搭个脉看看;要是觉着自己本身也没什么大毛病,上公立医院花点小钱就能解决,那就三过其门而不入,各行其便。

    要是觉着国医馆这边收取的费用简直是漫天要价,那就看都别看一眼,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条件上别处另请高明好了。

    王娅亭论文之所以写得磕磕巴巴、不伦不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普通患者的相关临床一线数据份量过轻,边沐将来不能跟她似的,将自己的医路越走越窄。

    慕亚郦拿来的那五册书所涉及的历代名医大家几乎都没什么明确的“御医”背景,所以最终一个个终成一代名医大家。

    自古至今,大半生在“太医院”度过的名医大家还真没怎么听说过,边沐始终认为,不接地气的中医高手终其一生修为也是有限之至,终究难成大器。

    由此,边沐早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得在国医馆开辟出一条“平民就诊通道”,不谈理想、不高谈阔论什么济世情怀,实实在在就一条:更大范围、更深入地接触尽可能多的患者,扩大临床医学的接触广度、深度,这也是每位中医医师寻求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根基。

    事在人为,甭管难度有多大,边沐只得不厌其烦地考核每一位前来应聘的同行。

    不仅如此,边沐同时也暗自告诫自己,具体考查的时候,尽可能将自身的好恶降低到最低限度,务必招揽一位跟自己有一定互补性的同行。

    上大学那会儿,好多授课老师都挺欣赏边沐的,其中有位姓李的正教授一直鼓励边沐报考北歧中医药大学某位教授的研究生,边沐问其原因,李教授说,学术发展其实挺忌讳学术“近亲繁殖”。

    所谓学术性“近亲繁殖”指的是导师和学生共性过多,多到同源同质化高达八九成那种比例,如此一来,全新的理念很难激发出来,一代一代地自然传承下来,容易导致学术萎缩、蜕化、自我削弱……最终被另外一种全新的学术体系彻底淘汰。

    边沐觉着老爷子讲得非常在理。

    求异才能求新,求新才更有活力,继而更好地求生存、求发展、求超越……

    一听叶护士有些看不上那男的,边沐自然就起了求异求新的念头,另外,大冬天的,人家诚心过来一趟那也是瞧得起自己,无论如何也得把该尽的礼数都尽到位了,一笔写不出两个“医”字,宽泛地说,大家其实是一“家”人,尽可能的还是要互相善待才是。

    边沐的格局正在悄然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