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折腾恁多年,北天竺已有十七八个成熟据点,如今恰好地方‘雄国’兼并,朝中的相公们便想了个毒计。”

    “甚么毒计?”

    “征发北天竺民力,前去西天竺修长城。”

    “甚么?!”

    这其中的计算,简直用惨烈来形容不为过。实际上整个天竺的西北,就是个大缺口,自古以来进入天竺腹心,走这里最是安全。

    现在李淳风说要在这里修长城,周遭土邦王公,大多都不会反驳。就算不愿意,可也不敢说出来。

    一个个土王土公的念头,就琢磨着如何成为“法主”、“帝诰”。

    每年虽然不断地从蕃地、骠国输入奴工,但相较北天竺固有人口,比例微不足道。不消耗大量的青壮,两三代人之内,是很难看到人口比例极大变化的。

    而消耗青壮最好的合理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战争,二是大工程。

    战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背后必然有利益企图,可能是政治上的,可能是经济上的,但总归是有理由才要发动。

    唐朝在北天竺的动作,更多的是挑动土王斗土王,然后以中间人的方式,再从中斡旋、调停。

    短短几年,不但消耗了大量北天竺武士阶层,整个北天竺的三大核心区,土地产出锐减不说,社会发展空前停滞,宗教力量疯狂抬头,又反过来继续加强这种停滞。

    饥荒、瘟疫、洪涝、兵灾……唐军大部分时候都没亮相,整个北天竺现在就是一锅粥。

    在此期间输入的唐朝学者、僧侣、道士、商人、剑客、佣兵等等,绝大多数都是间谍,包括名震天竺数十国的玄奘法师,更是谍王之王。因为玄奘法师的特殊学术地位以及宗教地位,基本上所有天竺“大国”的内情,唐朝摸得一清二楚。

    从制度到权力构成,从正兵数量到战争潜力,从土地面积到粮食产出……可以说只要李淳风愿意,他可以随时让人在一个土王的枕边放上一把匕首,而土王醒来之后,也绝对没人知道匕首怎么会出现在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