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赵教授好像在尝试通过导管进入,微弱改变静脉的走形。」

    「静脉改道?!」

    腔静脉入径,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案例验证。

    即使有论文,但也是各自尝试,没有形成标准化,对于细节之处也是语焉不详。

    赵原在手术过程中,并没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

    不过,他采取的手段灵活变化,展现出了一个外科医生的胆魄与睿智。

    为什么这个入路没有被普及?

    因为存在太多的变数,没有其他入路来的直接。

    大家开始聚精会神地研究赵原的操作。

    年轻的医生们对介入手术一知半解,但还是看得很投入。

    尽管看不懂,但他们从赵原那稳定的操作感受到了,气场上的压迫。

    介入科的医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与顶尖高手的差距了。

    介入科的兴起跟材料和辅助设备密不可分。

    当科技遇到瓶颈,终究还是要回归医生个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