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书点点头,“是的陈主任,这剧本是我改编自彭建明在8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那山那人那狗》。”

    听到这话,陈主任也是明悟过来,难怪他感觉这剧本的名字那么耳熟,果然是改编来的。

    不过这也不出奇,自从前几年张一谋改编《红高粱》夺取了海外大奖后,国内电影界便兴起了改编小说的热潮。

    “你是怎么想到改编这个小说的?”

    “我很喜欢这篇小说带给人的情绪价值,我在初中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们大都喜欢读伤痕、反思类的小说,不夸张的讲,当时学校除了这类小说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类型的了……”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他为了拍电影,经常会带着剧组外出拍戏,往往十天半个月都不能回家,每天到了傍晚,我就很羡慕的看着同学们的父母来接他们……”

    李艺书开始讲述自己为什么想要改编这部小说为剧本的原因。

    边上的李建听见儿子的话后,留下了惭愧的表情。

    八十年代正好是国内文艺工作改革开放的浪潮时期,经商做生意或许还有忌讳,但是写作跟拍电影,几乎是没什么太大限制的,而且上面的人也鼓励创作文学艺术作品。

    这也导致李建八十年代一直在外拍戏,忽略了儿子李艺书的成长。

    而李艺书的母亲也是一名演员,只不过因为那十年的关系,没有太多的机会出演作品,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年纪大了,但也获得了很多的机会去出演角色。

    “是啊,改革这些年,很多人的确是忽略了孩子们的成长。”

    陈主任叹了口气,他这些年一直忙着工作的事,对于李艺书的话是深有感触。

    “陈主任,除了这方面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感觉现在社会风气逐渐变了,人们对于那些尽忠职守在自己岗位的人,不仅没有了过去的佩服,反而觉得他们是死脑筋……”

    见陈主任将这个剧本给定位在教育子女方面,李艺书连忙开口换了一个核心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