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年,也没什么大事很快就翻篇了。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七五年六月初。

    这年月,城市街上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机动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或者乘坐人力车。

    后来,公路上也有了小汽车,但是并不多,也不是普通百姓坐得起的。

    在这年月里,京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蹬三轮车的大爷们在等客,他们主要依靠这种方式来维持生计。

    例如,有些车夫像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描述的那样,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生。还有吴老先生,他在出狱后选择蹬三轮车来养家糊口。

    曾几何时,“骆驼祥子”成了老京城的一个文化符号。

    事实上还出现过另外一种运营车辆--三轮车。

    三轮车出现在三零年代,由于比祥子们拉的黄包车省力,就逐渐把黄包车取代了。

    当时这种半机械化车辆一度风靡京城。成了人们出行的首选。车夫的劳动强度也减轻了不少。

    车夫也分三六九等,一部分专拉外国人,除了人打扮的干净利索,车也较新。

    那时候的车夫还得会说简单的英文呢。

    等座的时候,车夫们就凑在一起闲聊天。甚至专门形成一种特殊的“江湖春典”,一种只有车夫内部才听得懂的行业语言。

    解放之后三轮车逐渐细化,除了载客之外,专门派生出货运部门,叫做起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