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江米面和水蒸熟,摁成片,卷上红糖、豆沙馅,再切成小方块,上面撒些白糖,又软又甜,老人、小孩都爱吃。

    由于切块之前,要把整个江米卷搁进炒熟的黄豆粉里滚一滚儿,沾满干豆粉,就像驴子在地上打过滚,所以老京城人就叫它“驴打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南锣鼓巷附近的街道上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每当小铜锣一响,附近大院里的孩子们就知道卖豌豆糕的来了。

    大爷坐在马扎上,掀开矮帮木桶,先揪出个熟豌豆粉加水和成的面团团,往里面包进些白糖、芝麻、豆沙,然后按照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石榴、苹果、梨或小金鱼、大公鸡,或是填入各形的模子制成。

    托在纸上抹上五颜六色的食色,那可是孩子们的好玩意儿,解馋。

    还有“打水盏的”小贩来时,右手持上下两只小铜碗儿,手腕抖动,铜碗碰撞出的脆音,直传入宅门。

    小排子车中央放几个青花大口瓷缸。两边各一溜玻璃格子,分盛核桃粘、花生仁、铁蚕豆、葵花子、糖豌豆等。

    一个瓷缸中,盛的是“果子干”。那是将柿饼浸透捣烂,拌上用开水泡过的杏干,加入鲜藕片,兑进些糖桂花,又凉又脆,在老京城干燥的冬天里吃了去心火。

    另一个瓷缸中,是“炒红果”。把大个儿红果煮熟,去皮、核,加糖,不加水,红果仍成片,酸甜开胃。

    加入糖水、糖桂花,汤汁粉红,清亮透明,色、香、味俱佳。用勺盛入瓷碗中,捧回家,与父母共享。

    也有串街的“南货车子”,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客户,不用吆喝。

    按时准点儿进胡同,老顾客在家门口等候,车上有地道的“家乡货”——玫瑰酱、桂花酱,还有江米酒。

    有时候,大人们叫小孩子去买来半碗江米酒,做发面引子。

    蒸出的馒头,又白又暄腾,还散发一股酒香味。有的还捎带卖金橘、甘蔗、青果,嗓子疼,可以买几颗青果含,很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