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是大牌音乐人的话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典型如她的老师李偲菘。

    第三张专辑《风筝》的专辑同名主打歌《风筝》仍旧是由李偲菘先创作出曲子,然后再去找易家扬,告诉他曲子名与概念,请他填词。

    “废话,这曲子要不行的话也不可能送到你面前,早被筛选下去了。”

    知道《记得》这首歌就是林俊杰专门贴合孙燕姿声线所打造的周易还在翻着其他Demo,看看有没有自己还比较眼熟的或者耳熟的。

    华纳对于当红歌手的专辑选曲还是很严格的,但凡质量不过关都不会被送到曲库里供孙燕姿挑选。

    “曲名叫《记得》吗,这个林俊杰我之前都没听说过啊,听声音还很年轻。”

    出身于新加坡的孙燕姿对海蝶那可太熟了,摩挲着下巴思索了片刻:“算了,不管了,这首歌我要了,你有时间填词吗?”

    得益于周易自出道以来就是全部是自己包办的彪炳战绩,孙燕姿本能地问了他一句。

    周易耸了耸肩:“你非要给我送钱那我也没办法,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

    在同样注重歌词氛围的华语乐坛,词和曲往往是相辅相成。

    最典型的就是这首《记得》。

    如果没有他的话,在经过华语乐坛顶级词作人的易家扬填词后,这首本该是写给孙燕姿的歌曲最后反而成了张慧妹的代表作之一。

    林俊杰后来在海蝶出道,自己同曲请人填词,唱出来却没翻出什么浪花。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在易家扬的填词。

    这也是王力宏、林俊杰甚至于是陶喆最被人诟病的一点:词很难评。哪怕是在各自的巅峰期,歌词的上下限水平也差距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