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着这份的担忧,她又跟荣帝讨论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留下这个孩子。若是将来桓国公府有什么异动,他们还能多一手准备。因着这一念之差,方姑娘的孩子就被留下了。

    其实从安帝开始,皇家就在培养自己的势力以抗衡桓国公府为首的世家。在平民学子中声望极高的徐驸马自然是他们拉拢的对象。同时,太子也在荣帝的授意下也多多发展新晋的年轻官员,他们以后都会是自己的班底,杜启明作为徐驸马的外甥,更不会例外。

    虽然孩子被留下来,但是怎么安置他也是一个问题。甄皇后原本想的是,等孩子出生,无论男女,把这对母子都放到鲁地的甄家去。甄姓是当地大姓,桓国公府的耳目也不一定能插入其中。孩子长大以后,再以自己子侄家的名义接回到京城来。至于方博士的想法,这对齐朝最尊贵的夫妻没太在意,想着等孩子平安出生,尘埃落定再给他一些赏赐做补偿。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方姑娘在中秋节当天摔了一跤,公主府从灵山派人来请太医以及到宫中报信。那时皇后正在宫内宴请命妇们,大长公主也在场。就连太子妃的二儿子出生,两人关系不曾缓和,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

    宫人神色慌张的禀报自然被大长公主看在眼里。皇后虽然面不改色,但大长公主留了个心眼,让人盯着宫内的动静,直到半夜发现有宫人偷偷出宫前往灵山,才意识到皇后可能把人藏在那里。更听说回宫的使者还带回来一个小孩,大长公主牙都要咬碎了。她再次逼宫,却换来皇帝和皇后更强硬的拒绝,就连搬出桓国公府也无补于事。她深知再闹下去会动摇臻儿的太子妃之位,便蛰伏起来暗暗谋划:坐上皇位的只能是她的后代,是正统的皇家血脉。

    消息已经泄露出去,桓国公府的眼线正盯着皇宫和京城内的一举一动,甄皇后也无法把孩子送到甄家去,更别说要寄养在外头,恐怕这孩子一出宫门,就会遭遇不测。况且他像极了杨旭小时候,甄皇后觉得心软了,决定把他圈养在宫中,藏在离自己寝宫不远的偏殿中。

    “镇”是荣帝给他取的名字,因为这个孩子出生困难,还在鬼门关走了一趟,希望可以把他的命格给镇住。他还小的时候就是个安静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在母体逗留的时间过长伤了脑袋,导致他对身边的反应都不敏感。甄皇后为此还担忧过,后来发现这个孩子能听能看,只是不爱给人回应,心也放下来了。

    要杜晴若来评价,就是孩子小时候跟外界接触得少,获得的刺激太单一了。他平日里由老嬷嬷和宫女负责照顾,除了来看望他的甄皇后,几乎没接触过任何人。他天天被拘在偏殿内,宫女们严防死守,不敢让他出门,一时间,竟无人知晓皇宫内还藏了一个小皇孙。

    荣帝偶尔会过问这个孩子的情况,不过他从来没去看望。太子只有在门外远远地看过他几眼,也没上前去认他。小小的杨镇就这样在高高的宫墙内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幼年。

    这些伺候他的宫人也很少跟他说话,这个院里总是很安静。逢年过节的,宫里十分热闹。有时候皇后宫里会传来丝竹声和喧闹声,让小孩子十分好奇。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跑到门边把耳朵贴在门缝上,听听外面的动静。

    他唯一的朋友是小院中的那颗老梧桐,风一吹就会“沙沙”作响,打破院中死水般的寂静。当然他也没有“朋友”的概念,只觉得每天起来看到树在那里就很开心。他把树下的落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来,珍惜地藏在自己的小盒子里,只是落叶越来越多,小盒子也装不下了。

    有一天醒来,他发现宫女把树叶扫做一堆,要把它们烧掉,他心里难受极了,颠颠地跑过去撞开她。他后来才知道,这种情绪叫做愤怒。

    他一开始也是期待着有人回应他的吧,只是他不会表达,他接触到的词汇太少了。她们叫他“殿下”,他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她们一叫,就知道是在喊自己了。有一个自称是“皇祖母”的人,会叫他“镇儿”,说这个是他的名字。什么是名字?他不懂。

    一直到三岁,他还不会开口喊人。甄皇后又开始担心了,她想着这孩子到底是不是有问题。她把自己的忧虑跟荣帝分享,荣帝则认为这个孩子没有父母言传身教,身边的宫人都不会教导,自然开口比较慢,请一位先生就好了。只是两人都觉得先生的人选不好找,毕竟皇嗣的教育不可马虎,向来都是由大才之士担当的;而大长公主又在旁虎视眈眈,要找一个口风严谨又能常常出入宫廷不被怀疑的人也不容易。

    夫妻二人福至心灵,同时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是既一个知道孩子存在又不会对桓国公府泄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