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场惊天动地,并且改变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的海战之中,纳尔逊创造性地把舰队分成两队,利用机动性先敌展开,左右夹击法军舰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考虑到华军拥有一些高速战舰,侦查上也有优势,日俄军的主力采取了左右展开的态势,力争以马卡洛夫指挥下的俄主力编队牵制华军主力,正面接舷,东乡平八郎的八艘较为新式的战列舰自侧翼包抄华军,以优势火力击溃华军一部,进而重创或全歼敌军。

    北面的俄马卡洛夫集团,由两个并行的舰列组成。

    第一舰列,为三艘库图佐夫公爵级战列舰:库图佐夫公爵号,巴格拉季昂号,鲁缅采夫号,以及三艘波罗季诺级战列舰—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波罗季诺号,鹰号组成的第一战队,由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坐镇库图佐夫公爵号,亲自统帅。

    第二舰列,是三艘佩列斯维特级战列舰—佩列斯维特号,奥斯利比亚号和胜利号,后面还跟着法国建造的太子号和美国建造的列特维赞号组成的第二战队,由维特盖夫特海军中将指挥。

    在俄军舰列侧翼提供掩护的,是四艘防护巡洋舰—斯维特拉那号,金刚石号,包亚林号,诺维克号组成的防巡第二战队,以及四俄国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二驱逐战队。

    南方集团,由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亲统八艘日本战列舰,组成第一战队:一号舰萨摩,二号舰安芸,三号舰三笠,四号舰朝日,五号舰敷岛,六号舰初濑,七号舰富士,八号舰八岛。

    战队司令旗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东乡平八郎司令长官的将旗高高飘扬在萨摩号的主桅顶部。

    萨摩级战舰是日本第一艘国产战列舰,也是融汇了英德美造舰技术,并对华军近几年服役的新舰进行考察,综合欧美造舰的一些可行思路而建造的新型战舰,体现了很多新特点。两艘同级舰在美国圣迭戈船厂和建造,日本造舰专家和技师全程参与,并聘请了意大利和法国专家。

    建成后,由日本接舰船组驾驶,经过短暂的海试之后,横越太平洋,抵达日本濑户内海柱岛锚地。

    该级军舰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库尼贝迪主持设计,采用了中国国防部造舰厅率先提出的背负式炮塔思路。为了加强火力,这型军舰除了首尾各二的背负式全中轴线双联三o五主炮塔之外,还在肿部两侧分别安装了一座双联装主炮塔,这样就可以保证每舷可以同时有十门主炮齐射。

    在主炮方面,日本采取了美制三百零五毫米套筒式紧固主炮,四十倍径,出口动能超过了英制阿姆斯特朗kvi型主炮。其炮塔综合了英制敷岛级战列舰上biv改型炮塔的优点,又进一步加以改进,加强了顶部和正面防护,提高了装填速度。

    biv型炮塔对比之前的富士级使用的bii炮塔,最重要的改进是把炮弹和发射药包从弹药库和火药库直接送进战斗室,炮塔不必回转到中轴线即可自动装弹,大大提高了装填速度。在训练中,萨摩号的最大射速已经达到2发/分。当然,实战背景下这个数据是多少,就有待检验了。

    除主炮外,该型舰还装备了众多的副炮火力,总计四座双联装二o三副炮塔,十二座单装一二o毫米速射炮,八座单装七十六毫米速射炮,开了多炮塔神教的先河。

    防护上,萨摩号采用了改进型哈维镍钢装甲,舷侧主装甲带达到了二百八十毫米,甲板装甲六十毫米,主炮塔正面三百二十毫米,司令塔三百六十毫米,但水下的防护结构显得相对简单,关键部位的防护也没有中国那么复杂,水密隔舱的坚固性,合理性都无法和中国的广州级相提并论,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如果说,广州级像一个裹着全套哥特式板甲的骑士,则萨摩级最多也就是穿着日式“南蛮铠”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