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锦衣卫上的情报上,并没有提及这位‘指挥若定’的知府老爷,反而是对于平阳县县令倒是多次提及,称此人有干才,更有担当。

    几乎一目十行的读完这篇奏章,看到内阁的批复是‘贺捷奏章送北京,勿扰灾报,一月内报备洪灾事宜’,朱聿鐭倒是松了口气,看来这帮子内阁老油条,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直接令其报告具体抗灾事宜,并且责令其一月之内上交。

    看到这里,朱聿鐭将这份奏章后续的处理也捡了出来,这一次的奏章倒是再没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几乎将所有的救灾情况,全部写了出来。

    虽然看的出来,这位知府老爷不断的给自己加戏,但是具体过程与锦衣卫所报的,已经没有太大的出入,因此内阁也直接给予了‘核准’的批示。

    不过这种沁菩萨官员,对于同为文官体系的内阁来说,大加处理显然不太可能,之前的严厉批复最多也就是敲打一二罢了,就如同酒桌上的罚酒三杯。

    但是这事到了朱聿鐭这里,就完全是另一码了。

    他可以容忍官员办砸事,也可以容忍官员的能力不足好心办错事,但却是不能容忍占着茅厕不拉屎的官员,既然啥事都不想伸手,那自己何必花钱请他上班,直接摆一个石像放在官位上多省事,还能少出一些工资。

    不过因为啥也不管,倒也有一个好处,那便是这人并没有欺压地方、鱼肉地方的劣迹,也没有什么出格的贪污腐败的事情,完全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庸才罢了。

    既然只是不合格,并没有其他的事情,那用刀子说话显然也是有些太过于严苛了。

    但是既然他已经惹的皇帝老儿心情不好,那朱聿鐭以其大灾之年无所作为,罚他连降三级,直接为一县主薄,或者直接令他致仕还乡,却还是可以的。

    因此朱聿鐭十分干脆的批复连降三级,以观后效的批语后,便即为这事划了一个句号。

    至于那个平阳县令,本着不偏听偏信的想法,朱聿鐭同意在奏章之后加了一句,查验那位县令在水灾之中表现几何,若有功绩,便可立即提拔其成为温州府知府。

    虽然话中说是需要查验,但是朱聿鐭却是很明白,他这批复送到内阁后,那人必然一跃而起,成为大明政坛之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毕竟这种内阁都不知道的人物,居然可以让皇帝特意给点出来,这本就是一种政治暗示,又怎么可能会被这些官场老油条所给忽略过去?

    这便是身为皇帝,握有权柄的好处,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直接令两人的人生轨迹发生极大的改变,获得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