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类建造的大部分东西都只是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的设计,而没有展现出目标导向的行为一条高速公路能有什么行为呢?

    它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一动不动。然而,它为什么存在呢?最经济的解释是,它是被人设计出来实现某个目标的,因此即便它一动不动,也让人类的宇宙具有了更强的目标导向性。

    “目的论”就是用目的而非原因来解释事物的一种方法。那么人类可以总结说,本章前半部分的内容说明,人类的宇宙越来越符合目的论的解释。

    从较弱的意义上说,非生命物质是可以拥有目标的。不仅如此,它的目标性正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你从地球形成之初就开始观察地球上的原子,可能会注意到目标导向行为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物质似乎都在努力实现耗散的目标,即熵增;

    第二阶段,其中一些物质拥有了生命,转而聚焦于子目标;

    第三阶段,生物重新排列的物质越来越多,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以看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优势地位人类身体的总质量已经超过了除牛以外的其他所有哺乳动物,牛的数量实在太多了,因为人类需要它们提供肉类和乳类产品。

    并且人类的机器、道路、房子等工程的总质量,也似乎很快就能赶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质量了。

    换句话说,即使不发生智能爆炸,很快地球上大部分展现出目标导向性质的物质都会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进化出来的。

    建筑物、道路、汽车这类工程实体似乎很快就要赶上植物和动物这类进化出来的实体了。

    这种设计出来的“第三类”新型目标导向行为的物体可能比它的产生过程更加多姿多彩,所有进化而来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复制。

    而设计出来的物体却可能拥有各种各样的目标,甚至拥有相反的目标。比如烤箱的目标是加热食物,而冰箱的目标则是冷冻食物。

    发电机将动能转化为电流,而电动机将电流转化为动能。标准象棋程序想要赢得比赛,而还有一种程序参赛的目标是输掉象棋比赛。

    设计产品还有一个历史趋势它们的目标不仅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的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