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穿越者,萧逸清楚的记得,关中的弊病在三四百年以后,也就是隋、唐时期彻底爆发出来了,以至这两代的皇帝们,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而过程相当之狼狈呢!

    比如隋开皇四年、十四年,关中地区先后两次大饥荒,隋帝率领百姓们就食洛阳,沿途道路崎岖、车马难行,百姓嚎哭之声不断,而这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呢!

    唐永淳元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李治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可见凄惨到了何等地步了。

    后来武则天废唐立周,把都城从长安迁到了洛阳,固然是为了消除李唐的影响力,让朝廷上下吃饱肚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唐以后的朝代,再没一个定都关中的了,就是因为关中之弊尽显,谁也不想饿肚子了,更不想把国家活活拖垮!

    现在顺应天下大势,萧氏必须扎根、崛起关中,以后还要定都关中,而在享受过好处之后,也要面对随之而来的弊端!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萧逸身为大帝国的奠基者,可不想自己的后代子孙们,也带着百姓四处逃荒去,所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必须把未来道路规划好,让子孙们一路通畅的走下去,最好走上几千年,甚至是一万年!

    “关中之弊端,就在于面积狭小、资源有限、运输困难,这些问题早晚会爆发出来的,吾儿若是肩负大任,可有解决的办法吗?”

    对于关中的弊病,萧逸早有化解之道了,不过是趁机考验一下儿子,看看他有多大本领,能否肩负起一个大帝国,并开创出太平盛世!

    “回禀父亲,孩儿也思考过这些问题,并想出了三个办法:

    其一,利用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关中挖掘密集的灌溉渠道,把所有土地都利用起来,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其二,待天下一统之后,向西南多修筑几条栈道,用巴蜀的丰富资源,来供给关中地区,保证朝廷正常运转!

    其三,关中人口过多之时,可以迁移一部分到陇右、河套地区,并对两地进行开发,让西北尽量做到自给自足,最好可以反哺关中地区!

    &bsp;至于具体办法,孩儿与官员商议多次了,也问过很多关中百姓,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啊,好在有克服的办法……”

    说话之间,萧玄从怀中取出一份关中地图,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奇怪符号,详细解释起了三条计划,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认真考察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