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1622年),设登莱总兵,归登莱巡抚节制,统辖山东沿海水陆12营,总兵署设在登州府城内。
崇祯二年(1629年),裁登州总镇
崇祯七年(1634年)复设登州总镇。
崇祯十一年(1638年),撤销登莱总兵,登州总镇并于临清,登州改设城守营。
要设一镇,也不是一道旨意就成的,比如首先要额定兵员。虽说登州镇不用朝廷拨发军饷,但是皇帝也不可能让你宋友亮无节制地招兵买马
永乐至宣德年间,为了增强海防军队的机动能力,必要时力增援警急地段,便先后在登州、文登、即墨设立了相对独立的海防机动部队,这就是号称海防三营的登州营、文州营和即墨营。三营官员的级别高于卫级长官,军营驻地又设在所控各卫的中心地带,指挥协调及出击增援,均为便利。登州营设把总、游击各一员,负责训练军队。除防守任务外,每年春秋两季还要与别处驻军轮流调往京师参加校阅。军队配以金符,如果朝廷有诏令调动,必须经省和府共同复奏,并合验金符后方可调遣。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州营归登州都司与莱州巡察兵备道共同节制。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莱州兵备道为登州兵备道。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登州营归登州都司与登州巡察海防道共同节制,并成为海防道中军,改称团操营。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团操营分为左右二营,后又编为水陆十二营。
天启年间,团操营归登莱总兵统辖。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总兵镇移到临清后,登州改设城守营,并十二营为六营,每营设将官、中军、千总各一名,把总2名,共有官兵9197名。最后加上自己的五营兵马,新登州镇有兵马约12000人。这点兵员哪里够?于是宋友亮赶紧趁崇祯还在兴头上,把兵员争取到了25000人。
崇祯原本答应了,不过,话刚出口,崇祯却又反悔了。一开始宋友亮说自筹军饷,崇祯乐得做无本生意。可转念一想,这么多兵你一个人养,到最后还不都养成你宋友亮一个人的私兵了?那怎么可以呢?结果崇祯决定登州25000兵马之中,由朝廷拨发20000万人的军饷,宋友亮自筹5000人军饷。宋友亮心里暗骂谁不知道朝廷根本没钱发饷,到头来还不是自己掏钱?
崇祯没有给宋友亮派巡抚督察,但是很快崇祯就给宋友亮派来了监军。不过此人不是宦官,而是袁可立的儿子袁枢。袁枢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河南睢阳睢州人。以父兵部尚书袁可立荫官户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崇祯八年,袁枢为其父在睢州家里守孝,遇流民攻城,睢阳卫不堪一击而败。袁枢破家散财两千金募勇杀敌,擐甲登陴,倡先固守,力战七昼夜,至目生疮,睢州城得以保。袁枢貌俊伟,多大略。善骑射,有边才。明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侵明,明将多畏缩,袁枢不避死,以户部郎中文职督饷于辽左军前,解朝廷庚癸之忧。在其父袁可立做登莱总兵的时候,袁枢就一直在父亲身边参与军机大事,这次皇帝复设登州镇,在王承恩的建议下,决定启用袁可立之子袁枢,任命他为登州巡抚,兼监军。宋友亮本还很怕崇祯给自己派个太监来当监军,到时候整天想着搜刮不说,遇到大事还要指手画脚,打了胜仗要抢功劳,打了败仗要推卸责任。如今来的是忠良贤臣之后,又懂军事,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袁枢今年39岁,生的高大威武,不象一般的文官那么看上去弱不禁风。袁枢看宋友亮也是有些意外,这个军户出身年轻总兵虽然生得健壮,但是直显威武不显粗野,而且谈吐也很得体。袁枢本来感觉皇帝启用一个年仅二十来岁、乳臭味干的年轻卫所军官很是不解。但是崇祯皇帝的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谁让朕看中的宋友亮就这么年轻呢?”
崇祯二年(1629年),裁登州总镇
崇祯七年(1634年)复设登州总镇。
崇祯十一年(1638年),撤销登莱总兵,登州总镇并于临清,登州改设城守营。
要设一镇,也不是一道旨意就成的,比如首先要额定兵员。虽说登州镇不用朝廷拨发军饷,但是皇帝也不可能让你宋友亮无节制地招兵买马
永乐至宣德年间,为了增强海防军队的机动能力,必要时力增援警急地段,便先后在登州、文登、即墨设立了相对独立的海防机动部队,这就是号称海防三营的登州营、文州营和即墨营。三营官员的级别高于卫级长官,军营驻地又设在所控各卫的中心地带,指挥协调及出击增援,均为便利。登州营设把总、游击各一员,负责训练军队。除防守任务外,每年春秋两季还要与别处驻军轮流调往京师参加校阅。军队配以金符,如果朝廷有诏令调动,必须经省和府共同复奏,并合验金符后方可调遣。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州营归登州都司与莱州巡察兵备道共同节制。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莱州兵备道为登州兵备道。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登州营归登州都司与登州巡察海防道共同节制,并成为海防道中军,改称团操营。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团操营分为左右二营,后又编为水陆十二营。
天启年间,团操营归登莱总兵统辖。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总兵镇移到临清后,登州改设城守营,并十二营为六营,每营设将官、中军、千总各一名,把总2名,共有官兵9197名。最后加上自己的五营兵马,新登州镇有兵马约12000人。这点兵员哪里够?于是宋友亮赶紧趁崇祯还在兴头上,把兵员争取到了25000人。
崇祯原本答应了,不过,话刚出口,崇祯却又反悔了。一开始宋友亮说自筹军饷,崇祯乐得做无本生意。可转念一想,这么多兵你一个人养,到最后还不都养成你宋友亮一个人的私兵了?那怎么可以呢?结果崇祯决定登州25000兵马之中,由朝廷拨发20000万人的军饷,宋友亮自筹5000人军饷。宋友亮心里暗骂谁不知道朝廷根本没钱发饷,到头来还不是自己掏钱?
崇祯没有给宋友亮派巡抚督察,但是很快崇祯就给宋友亮派来了监军。不过此人不是宦官,而是袁可立的儿子袁枢。袁枢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寓,河南睢阳睢州人。以父兵部尚书袁可立荫官户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崇祯八年,袁枢为其父在睢州家里守孝,遇流民攻城,睢阳卫不堪一击而败。袁枢破家散财两千金募勇杀敌,擐甲登陴,倡先固守,力战七昼夜,至目生疮,睢州城得以保。袁枢貌俊伟,多大略。善骑射,有边才。明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侵明,明将多畏缩,袁枢不避死,以户部郎中文职督饷于辽左军前,解朝廷庚癸之忧。在其父袁可立做登莱总兵的时候,袁枢就一直在父亲身边参与军机大事,这次皇帝复设登州镇,在王承恩的建议下,决定启用袁可立之子袁枢,任命他为登州巡抚,兼监军。宋友亮本还很怕崇祯给自己派个太监来当监军,到时候整天想着搜刮不说,遇到大事还要指手画脚,打了胜仗要抢功劳,打了败仗要推卸责任。如今来的是忠良贤臣之后,又懂军事,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袁枢今年39岁,生的高大威武,不象一般的文官那么看上去弱不禁风。袁枢看宋友亮也是有些意外,这个军户出身年轻总兵虽然生得健壮,但是直显威武不显粗野,而且谈吐也很得体。袁枢本来感觉皇帝启用一个年仅二十来岁、乳臭味干的年轻卫所军官很是不解。但是崇祯皇帝的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谁让朕看中的宋友亮就这么年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