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自由美利坚,评选也应该是“自由”的,不该掺杂太多东西。

    随着民众对此事的关注度上升,关于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更多的往事被挖掘了出来。

    儿时丧母,死在了集中营;中年丧妻,第一任妻子莎朗-塔特被狂教徒在家中谋杀,诱因是那些教徒想惩罚堕落迷失的富人阶级,也是意味着随机杀人,她和她的朋友倒霉罢了

    他对年轻女子,甚至是未成年女子有着浓烈的兴趣,早在1977年,就被传出相关的事情,还被迫接受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监禁、审查,但由于证据不足,他又很快被放了出来,但美国却一直保持着对他的通缉,也使得他此后一直不敢返美,直到《钢琴家》横空出世,受到太多人的赞美,他的丑闻再一次被竞争对手反复提及,警方也相当配合,再加上又出现了性/侵事例,所以

    可以说他的艺术成就和人品道德是成反比的,更何况他拒绝美方法律的审判,逃窜国外的行为又使得他争议极大,如丧家之犬。

    反正,在这个口子上,媒体反复的提其,是引起不少批评的声浪的。

    说实话,每年从报名到奥斯卡提名这个环节,实际上才是最可怕的淘汰环节,很多评委都要考虑各种因素会带来的什么影响,也需要在一众影片中做出比较艰难的选择,因此,如果罗曼-波兰斯基的声望持续被打压,在这么一套操作之下,极有可能从评委们的提名名单中消失这也达到了竞争对手们的目的。

    只是,或许他们没想到吧,奥斯卡的评委们远比他们想的还要固执,非但没有取消《钢琴家》的竞选资格,还屡次公开表态说是艺术不论人品。呵呵。

    “我该怎么办?”一月中旬,即使是法国也有些凉意,然而,一切旋涡中的当事人——罗曼-波兰斯基抽着烟,只穿着一件单衫,满脸颓意的坐在露台上,吹着冷风。

    然而,一旁的经纪人穿着厚实的皮夹克,却不以为然,“等过了这个风头,那些新闻杂志就会很快失去报道的兴趣的,不用太过担心。”

    “可是”他的声调提高,却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扶着额头,狠狠的吸了一大口香烟,又缓缓的吐出,“抱歉,是我失态了,让你大早上的到我这里来。”

    “为你解决疑惑是我分内之事,不用这样说。”经纪人远眺着远处的风景,不急不缓的说道“我等会就联系舆论控制的专业公司,帮你压下一点,不过,估计这事在奥斯卡结束之前都不会消停,你要做好准备,近日多多避避风头。”

    “当然,当然,当然。”罗曼-波兰斯基有些崩溃,“我当然知道该怎么做。”

    陈年往事再度被翻起,让他心里的伤疤也再一次被揭开。不过,都是他咎由自取,他活该,不是吗?

    犯下错误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他还远没有付出足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