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生物组织构成的半透明的鞘翅,强度无法达到更高的马赫数的飞行,但反之,灵活性和控制力却是钢铁机翼无法比拟的。

    而且生物组织还有一个好处,即使损伤了,也可以自我修复,而作为关键的那一对支撑骨骼,修复能力更是强悍。移植了蜻蜓飞行能力的飞螳,完全可以轻松的垂直起飞,悬停甚至是后退着飞行,只不过,由于强度的原因,在超过音速飞行时,需要固定鞘翅。

    飞螳的孢子基因型,对李平的那些女皇来说再简单不过了,有了基本基因,接下来的添加和修改都是有据可循,轻车熟路的。

    而此时的李平,也对自己为飞螳设计的一整套武器系统得意洋洋起来,包括头部发射的高速骨针和远程攻击的导向蠕虫!当然,李平十分自然的借鉴了人类的战斗机武器系统,这花了李平不少时间和精力来设计。而此时飞螳战力的强悍,远远超出了他之前预料!

    就像人类的空军中开始着重发展多用途战斗机一样,李平的设计完全让飞螳兼顾了所有空军任务,制空有骨针,对地有自爆蠕虫,导向蠕虫则空地兼顾。只要合理的利用起飞螳的数量优势,各种作战任务它都不怕。

    最后定型的飞螳长五米,也就比一般的小汽车长了一点,空重只有半吨多,即使满载后也只有一吨半。

    有两个喷射囊,也就是生物喷气引擎,可以给飞螳提供最大八吨的推力。虽然李平还可以提供更大推力的喷射囊,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毕竟飞螳最重也不会超过两吨,八吨的推力是足够它用了。

    飞螳的翼展最大可以达到六点三米,鞘翅可以完全收拢到背上并由一对轻薄的甲壳保护。浑身上下坚固的甲壳中,只露出遍布全身的复眼和一些特殊的腔口。

    屁股后面是一根长两米的锋利而尖锐的节肢,可以在掠地飞行时攻击地面上的人员和装备,总之看上去就是寒光闪闪的样子,而且还可以藏起来。

    飞螳的整个腹部,几乎都填满了高能脂肪,用来给飞螳的飞行提供强有力的能量保证。还好现在李平在巨大面积的海平面上布置了水藻菌毯,而且世界各地的钻地蠕虫也给李平提供着大量能量,甚至地热塔都快要通过检验了,否则,那么多能量他还真拿不出来。

    飞螳的头部有尖尖的长角,相当于飞机上的空速管,也是收集电磁信号的天线,这是李平给予这种飞螳对电磁波极度敏感的能力,这样,当有雷达搜索的时候,它可以很快感觉到。而这个长角,其实也是飞螳高效的空气动力外形中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那种被动“雷达”的能力外,李平还给飞螳加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雷达。不同于重型刺蛇的验证性设计,李平给飞螳设计的雷达更加完善,也更加全面。

    飞螳全身各处都有一些的特殊甲壳夹层,这种夹层其实就是由一层类似于传感器一样可以把电磁波和生命能量互相转化的蛋白质构成的。这种夹层可以发射或者吸收电磁波,而通过分析最后输入和输出的生命能量的区别,就可以向雷达一样探测目标。

    而令人惊奇的是,由蜻蜓的大脑改进异化而来的飞螳大脑,似乎对这种生物雷达的使用很有天赋,在实验异蚊使用生物雷达的时候,效果要比李平估计的好很多。

    而出于飞螳特殊性的考虑,李平特意给它设计了一整套不消耗多余物质的能量器官系统,这样可以让它在进行生命活动的时候,全部利用生命能量来完成,不浪费一点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