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皇帝身后的王承恩,他可是相当熟悉崇祯皇帝的习惯动作了。那幔帐后面可是待着记载《起居注》的翰林,所以现在的崇祯皇帝一定是有什么难以启齿之事要说。

    于是王承恩眼珠一转,立刻问出了崇祯皇帝为难之话:“就怕余侍郎不知皇爷爷的苦心。心生怨望啊!”

    “放肆!怎可背后说朕之肱骨?”崇祯皇帝立刻大声呵斥道。

    王承恩把脑袋一缩,反正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崇祯皇帝骂几句就骂吧,只要崇祯皇帝心中有数就行。而杨嗣昌也很明白崇祯皇帝的小手段,他仿佛像是没听到斥骂声一样,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明日微臣将会亲自拜访余侍郎,会让余侍郎明白皇上的良苦用心。”

    听杨嗣昌亲口答应去做这个恶人,崇祯皇帝大松了一口气,事情能解决,又能够保证自己的名誉,这让崇祯皇帝是相当满意。而今天之事总算是解决了一件了。

    崇祯皇帝和杨嗣昌的想法确实不错,俩人的意见似乎得到了统一。可是在事实上,在对余子琏的安排,俩人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崇祯皇帝是想把余子琏作为五省总督熊文灿的替补人选,而杨嗣昌是想把余子琏作为熊文灿的补锅匠。虽然在表面上看来,这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余子琏将来的地位将是天壤之别。说到底,杨嗣昌就不想让余子琏接任五省总督。

    至于余子琏去了南京以后,是否可以顺利地掌握总兵黄得功、刘良佐这两支明军?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和南京兵部尚书是否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利分给余子琏?那更是一件麻烦事了。

    喝了一口茶,崇祯皇帝接着问道:“杨爱卿!湖广之事准备完全了吗?”

    杨嗣昌立刻躬身奏报道:“兵部已发文:甘肃总兵柴时华部和宁远总兵祖大弼部已从京城南下湖广,陕西总督郑崇俭率陕军出潼关趋襄阳、郧阳,而四川巡抚傅宗龙领川军入郧阳,再加上熊总督的湖广大军,已对谷城、房县一带四面围剿。这次更加上了南阳总兵李禄部和汝宁总兵吴世恭部,力求雷霆一击,一战而定民贼之事。”

    随着内地的明军主力大批调往北面勤王,除了中原各地的小股农民军还在四处活动以外,已经受抚的张献忠和罗汝才两大农民军主力也有了蠢蠢欲动之势。

    主管谷城和房县等处的地方官员不断地上报两军心怀叵测的情状,说“张献忠入据谷城,屡次不听调遣,将要待民间田熟,分其夏秋之粮,稍不遂意,就会再起刀兵”;“罗汝才诡称以所部屯田,并未让部队种地,这样带刀而耕,稍有不满,就将重新起事,铤而走险”。

    于是一直作为主战派的中坚,持着“攘外必先安内”战略的杨嗣昌就提出:趁机调集大军先发制人,把驻防在谷城和房县的张献忠和罗汝才的农民军主力彻底消灭。

    崇祯皇帝本来是一意招抚的,对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没有什么主见,但他也感到大患不除总不能心安,因此最后也同意了杨嗣昌的计划。

    其实这次朝廷的计划倒很有道理。因为闯王李自成长时间在深山老林,已经很长时间不在外界露面了,所以朝廷以为李自成可能已经身亡,已经不构成威胁。而现在只要彻底消灭了张献忠和罗汝才,那农民军的三大巨枭就将完全剿灭,关内的民贼之乱也将一举扑灭。

    如果战事顺利,朝廷将会节省大量的粮饷,也将抽调出大批与农民军作战的明军主力至辽东,之后将在蓟辽总督洪承畴的率领下,集中明朝所有精锐,一鼓而把辽东的满清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