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说天启皇帝为了做木匠就不理朝政,这不过是辗转传闻之后,对事实的歪曲。

    《酌中志》里也说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

    所谓太阿之柄下移不过是刘若愚自己的揣测。

    天启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东林党的处境惨了一点,也就难怪天启被丑化成极度无能不堪。

    刘若愚在写《酌中志》的时候,正是崇祯时期被关入狱中,本身为了急于脱罪,撇清和魏忠贤等的关系,也就难免顺着当时的主流舆论说天启喜欢做木匠,而让魏忠贤窃权了。

    但从更严肃一点的历史资料来看,天启绝不是那些文人口中昏聩无能只会做木匠的皇帝。

    以清修《明史》说,尽管在本纪里对天启极尽丑诋能事,所谓“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但在有些地方也是不得不透露了点真实情形的。

    比如在明史孙承宗传里提到“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给皇帝讲课不是能随心所欲的,内容都是有规定的。

    不象说书先生一样,光捡那些好玩的有趣的,哄小孩子开心的故事讲就行了,其基本内容还是要局限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上。

    孙承宗课讲的好,固然是一方面。

    天启皇帝能听这种课程,听的很开心,那也绝对是一有灵性的,头脑聪敏的好学生。

    同样是《孙承宗传》里还有一处记载,也表明天启皇帝除了对做木匠感兴趣之外,还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

    “帝好察边情,时令东厂遣人诣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

    一般来说,皇帝对于边情,听官员的奏报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