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去的张鹤鸣,辞职归家。第二位解经邦,三次上疏,力辞重任。

    最后推举王在晋,吏部推选了一天,不允推辞,依旧请辞,熹宗怒,令其刻期就道,否则“以国法绳之”。

    王在晋被迫赴任,此时已经是三月份了,广宁大战是正月。

    这种情势下,有个人早已在正月去辽西逛了一圈,回来详细介绍了关内外形势,结论是“予我军马钱谷一人足守此”。

    朝廷正愁没人,立刻就让这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曾任邵武县令,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从京师调去山海关。

    袁崇焕提出“守而后战”“凭坚城用大炮”“以辽人守辽土”。

    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点设置立体防线,在狭长的辽西走廊建立一个后金咬不动的山。

    以距离山海两百里外的宁远,再百余里外的锦州,四百里的空间,留驻军民,建筑坚城,堵住走廊。

    以此,终于屯田五千余顷,岁入十五万石,再图进取。

    大明对辽人的观感是很低的,反之亦然。

    万历年早期敲骨吸髓,民变民逃,和后金崛起时期大批辽兵随同将领投降后金,向心力和信任度都很差。

    朝廷上下包括熊庭弼都不信任辽人,以后来成为袁崇焕臂膀的祖大寿为例,祖家是辽东大族,广宁之败,他逃去觉华岛,其实是很摇摆的。

    袁崇焕最初也不信任辽人,打算以广西狼兵构建主力,但很快确立“以辽人守辽土”的方针。

    这里满是血泪,辽南的屠杀,十三山的抛弃等等。

    袁崇焕于天启三年修筑宁远城,到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大兵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