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功夫之后,袁崇焕又作为师门的师兄,来教韦宝写拜师贴。

    拜师贴何时开始兴起,或许不可考证。不过,这种尊师重道的仪式,在华夏是代代相传,是师徒关系的见证与书面合约“合约”,代表一段师徒情谊的开始。

    在袁崇焕的指点下,韦宝写好拜师贴,并且宣读拜帖,最后感谢老师及现场各位来宾,然后将拜师贴毕恭毕敬的交给孙承宗。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

    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孙承宗在这一套功夫之后,封给韦宝一封红包。

    孙承宗笑道:“为师是穷老师,没有什么银子,这点意思,表个心意。”

    韦宝感谢之后接过,一摸之下,估计就两三两银子吧?暗忖,不知道孙承宗是装穷,还是真穷?自己打赏门官,打赏下人,至少都五两纹银起步了呀,你这,这么轻鸿儒,该不会有人当着孙承宗的面,卖弄文章,偷偷骂人吧?

    孙承宗看过这首诗,赞美了几句,韦宝就彻底放心了。

    在与一帮外籍官员交谈的过程中,韦宝发现他们大都比较尊敬孙承宗,而且大部分都能文能武。

    而且蓟辽一带军队的火器化程度似乎特别高!光负责火器营的副将和赞画就有十多个之多,不少人还大有来头。

    茅元仪等人除了赞画军务,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和研发火器火葯这些。

    他们听说韦宝弄出了一种黄火葯,都很感兴趣的与韦宝讨论。

    韦宝并不藏私,将自己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尽数告知他们,无奈理化知识不是随口一说就能懂的,需要系统学习。

    但韦宝的很多话,还是让一帮人大大增长了见识,都觉得韦宝大方,而且博学多闻,连声赞叹孙督师大人慧眼识人,收了一个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