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之前,尼尔斯上校等海军军官自然并不了解中德两国的渊源,尤其是自1944年下半年也就是德国正式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两国关系展,身为军人的他们也根本没那个机会接触到太多的政治,偶尔听闻一下共和国的故事那也是闲谈之中或者是从报刊杂志之类的得知,直到他们的两艘航母连续开始下水海试,有心向共和国海军学习的他们,才66续续的在海军司令部的帮助下,了解一下共和国及其海军。

    尼尔斯上校作为七名军官中军衔最高的也是主谈判员,他自然有权力接触到更为机密的资料,在临行之前就曾对中德两国关系做了一下研究以增强自己灵活应对能力,在他看来,中德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以来就不冷不热,对于严格保持战争中立的共和国而言,对德国方面的不冷不热的态度也的确无可厚非,共和国方面对英美等国也是一贯如此。

    而在战争中始终处于攻势状态并且还紧握战争优势的德国,很快就促使共和国的态度生了转变,双方外交关系最为紧张的一次莫过于去年1o月份的中英两国贸易,尼尔斯上校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也相当清楚共和国之所以要不惜成本的和英国人贸易,看上的并不是那七十多亿元的贸易额,而是以此举来向英国表示支持,似乎要维持交战双方的实力平衡,而不愿意某一方打破这个平衡,而且此举还有变相向德国示威的意思。

    尼尔斯上下还通过资料知道了在中英两国贸易之前,共和国外交部曾多次向德国驻华大使馆去外交照会,从希望、建议到谴责、要求,再到敦促、警告,共和国外交部连续出了四次措辞越加强烈的照会,但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答复,因而在共和国海军护航舰队护送中英贸易物资承运船队进入地中海之际,共和国空军的12架战略轰炸机就在德国重要盟友意大利的眼皮子之下飞越了地中海,到直布罗陀海峡外的亚尔群岛溜达了一番。

    共和国空军出动战略轰炸机可不是要为自己的船队和舰队保驾护航,但共和国空军的这一举动无不在告诉协约国尤其是德国,“中国人不是好惹的,如果惹毛了,这些轰炸机将不是去亚尔群岛溜达,而是要到柏林的天空游玩”。而此次事件,也是中德两国建交以来最为紧张的一次事件,虽然最终此次事件并未酿成一艘共和**舰和船舶的损失,但共和国不满德国入侵英国已经是昭然若揭的事实。

    而如今,还手握着战争主动权的德国人主动找上门来,又要和共和国来一次技术贸易,如果说单次上百亿的技术贸易从金额上来看,的确是很大,要是在英法强大、德国弱小时期,共和国会很愿意让德国人花费重金、引进技术进而快成长起来,毕竟共和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是一个平衡或者是和平的欧洲,既然和平已经成为奢望,那么实力平衡就是必需的,协约国不能太强、同盟国也不能太弱。

    脑子高运转的尼尔斯上校眨眼之间就已经想到了这些问题,他也明白,中德第三次技术贸易合作是两国外交部门很早就通气过的一个问题,共和国并未表示反对但一直不给于明确答复,就是持观望态度,他们需要时间来考量德国是不是有能力战胜英国,而英国已经到了**灭种的边沿,美利坚是否还会无动于衷。

    假如美利坚能坐视英国灭亡,那么共和国就没有道理不帮助英国,争取在让英国人垂死挣扎更长时间,也好削弱德国,以免德国快成为一个欧洲级强国,影响到共和国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威胁到共和国向世界第一强国展,因而共和国就绝不会答应和德国再有第三次的技术贸易,因为这样一来就是“养虎为患”的举动,傻子才会这么做。

    尼尔斯不得不说一个幸运,因为在看似德国紧握战争主动权并且隐隐有灭掉英国能力之时,美国人按耐不住了,他们无法继续容忍德国人向英国进攻,在美国爱尔兰后裔、英格兰后裔等人口所占国民基数比例可不低,他们是无法容忍德国灭掉他们的“祖国”,美利坚正式参战,虽说德美双方目前还尚无任何大规模交战,但有了美国加入的同盟国实力猛涨,一举越了协约国的战争潜力和军事实力,为了继续维持欧洲地区的战争平衡,共和国只有答应与德国展开第三次技术贸易,因为他们并不愿意同盟国很快就反攻欧洲大6。

    尼尔斯相信,身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共和国,有足够的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出一个高效的情报网络,美国的参战在法律意义上成为必然之前,尼尔斯相信共和国的情报部门已经通过有效手段得知了这一必然的结果,因而才会让共和国的外交部火同意与德国外交部拖拉已久的第三次技术贸易事宜,甚至还让共和国的民航总局精心安排,不惜开辟德国柏林与波斯湾地区的特殊航线,让德国第三批访华交流团能以史无前例的度从欧洲飞抵中国,相比于以前两批的交流团,节约下了很多的时间。

    可是现在,身为东道主的共和国,竟然在谈判刚一开始的情况下,反而诘问德国方面为什么没有准备会议翻译和记录人员,难道这是德国人自己分内的事?可尼尔斯得知的情况是,在以往的两批交流团与共和国相关部门的交涉与谈判中,都是共和国方面准备翻译人员,这一次共和国海军如此不按常理出牌,很明显有特殊的意味在其中。

    “我方贸然来华,此次会议的确也来得有些突然,贵方没有准备妥当也是情理之中,至于此次会议缺少翻译人员和记录人员,我认为也是我方的过失”

    尼尔斯上校很是大方的承认了“错误”,他顺手就接过了袁志国递来的正式谈判材料,而他也经自己准备好的材料递给了袁志国,双方的尴尬顿时被尼尔斯的“主动认错”而悄然化解,德国方面的其余军官自然有些吃不懂,但在袁志国这一边的共和国海军军官们则已经看出来,德国海军已经受领了“下马威”。

    十四个人也都默不作声了,袁志国和尼尔斯分别把刚刚到手的资料分下去,其实这些资料并不是与此次会议攸关的东西,按照之前两次的友好合作经验,每每都是德国人主动提出各方面的要求,德国人自认为国内哪些方面需要引进什么样的技术,自己能够承受什么样的价码,共和国方面则考虑自己是否能转让、能够接受德方实地考察等考虑便是,双方的谈判也大多围绕着这些问题讨价还价。

    双方交换的是两国海军的一些现状报告,让彼此都对对方有所了解,像袁志国少校交给尼尔斯的一式七份资料就是对共和国海军基本情况的一个介绍,着重介绍了共和国海军三大舰队的一些情况,而尼尔斯上校提供给共和国方面的同样是一式七份的德国海军资料,这些资料并没有多少机密价值,但对于从未如此正式接触过的双方而言,还是有莫大好处的。